[实用新型]一种反应器换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37195.7 | 申请日: | 2012-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624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党怡平;吕文会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麻山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19/18 | 分类号: | B01J19/18;F28D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曾少丽 |
地址: | 331700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反应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反应器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在进行各种生物、化学、物理混合等过程中,会在各种反应器内实施,以化学反应为例,反应过程需要在一定温度、压力和搅拌作用下进行,其中温度控制是极为重要的因素,有些需要加热,有些需要冷却,一般的都是在反应器外做一个夹套,或者用半幅管焊在反应器外壁上,通过各种介质例如蒸汽、热油、冷却水、冷冻盐水等提供反应器需要的各种温度条件,因为反应器外部夹套或半幅管所具有的传热面积,受制于反应器外侧面或底封头面积,在有些情况下,需要更大的传热强度,也就是需要更大的传热面积,最可行的方案是在反应器内设置换热盘管,因为管长或内部连接的要求,一个内盘管可能会有多个焊缝,由于反应器在开车和停车状态的温度变化幅度大,这些内盘管一直在高温—常温或常温—低温条件下反复受热应力的冲击,焊缝处极易发生裂缝,这样传热介质例如蒸汽、热油、水、盐水就会进入反应器物料内,轻者反应器运行失常,产品因杂物而报废,重的会引发安全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换热效果好,且安全可靠性能稳定的反应器换热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反应器换热装置,包括反应釜,设置在所述反应釜上方且与所述反应釜均有间距的第一总管和第二总管、以及若干个设置在所述反应釜内部的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总管和所述第二总管连通。
进一步,所述换热管为“U”型管。
进一步,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反应釜内部的侧壁及底部都有间距。
进一步,所述第一总管和所述第二总管均绕成圆形。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将换热管加工成U型然后伸入反应釜内,换热管两端从反应釜上端伸出,然后与设置在反应釜上方且环绕成圆形的第一总管和第二总管相连通,并焊接固定,第一总管和第二总管分别为热介质进入管和排出管,由于换热管与第一总管和第二总管的所有焊缝都在反应器外部,因此可避免焊缝受热应力的冲击,且U型换热管与反应釜内部的侧壁和底部有间距,在受热膨胀时可在反应釜内自由伸长,消除了热膨应力。
附图说明
图1为反应器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用以较佳的实施例及附图配合详细的说明,说明如下:
如图1所示,一种反应器换热装置,包括反应釜1、搅拌器5、若干个换热管3、第一总管2和第二总管4,搅拌器5置于反应釜1内部,为达到最优的搅拌效果,搅拌器5最好是置于反应釜1内部最中间的位置,且搅拌器5与反应釜1的内壁及换热管3之间均保持间距,第一总管2和第二总管4设置在反应釜1上方且与反应釜1上端均有间距,且第一总管2和第二总管4均绕成圆形,换热管3为“U”型管,设置反应釜1的内部,且换热管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总管2和第二总管4连通,并通过焊接固定,换热管3与反应釜1内部的侧壁及底部都有间距,由于换热管3与第一总管2和第二总管4的所有焊缝都在反应釜1外部,因此可避免焊缝处受到热应力的冲击,且U型换热管3与反应釜1内部的侧壁和底部有间距,换热管3在受热膨胀时可在反应釜1内自由伸长,消除了热膨应力。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总管2和第二总管4分别为热介质进入管和热介质排出管,热介质可从第一总管2进入、流经换热管3,最后从第二总管4排出,在实际工作时,热介质亦可从第二总管4进入、流经换热管3,最后从第一总管2排出,实现了对反应釜1内物质的传热,换热管3在反应釜1内部均匀排列,而换热管3的数量要结合实际生产的需要,根据反应釜1内部的空间和需要传热的强度而定。
综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述的形状、构造、特征及精神所为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麻山化工有限公司,未经江西麻山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3719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