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前控制臂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45485.6 | 申请日: | 2012-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050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李惠军;王寿明;王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运良转向节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7/00 | 分类号: | B60G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工专利事务所 31104 | 代理人: | 应云平 |
地址: | 200949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控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前控制臂。
背景技术
控制臂用在机动车辆中以帮助支撑并控制机动车辆的各个车轮。通常,能够发现控制臂连接在机动车辆的车架和车轮纽件之间,具体是连接在车架和转向节之间。由于多种原因一一例如控制臂及其它车辆部件之间连接件的数目及性质、以及性能需求和控制臂上施加的压力,使得控制臂的构造总体特别复杂。
控制臂是汽车悬架很关键的一个安全件,起连接转向节和副车架、控制悬架在运动过程中的定位参数、传递载荷的作用,对其刚度和强度要求都很高。同时,控制臂内孔加工后,内孔与毛坯面的垂直度最大时达1.5毫米,造成内孔压装衬套时按照毛坯面定位压入困难,和不能保证压装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制造成本低廉、产品强度高、能保证压装精度的汽车前控制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汽车前控制臂,包括:控制臂本体,所述控制臂本体为多层式结构,所述控制臂本体包括上盖体和下盖体,所述上盖体和所述下盖体形成一容置的空间,在所述容置的空间内设有芯体;垂直套管,所述垂直套管设置在所述控制臂本体的一端;水平套管,所述水平套管设置在所述控制臂本体的另外一端;在所述垂直套管及所述水平套管内穿设有垂直内孔及水平内孔,所述垂直内孔及所述水平内孔与所述垂直套及所述水平套管的端口平面垂直。
所述上盖体和所述下盖体为分段式设计;其中所述上盖体包括相互依次连接的第一上盖、第二上盖;所述下盖体包括相互依次连接的第一下盖、第二下盖。所述第一上盖及所述第二上盖与所述第一下盖及所述第二下盖的位置相互错开。
本实用新型汽车前控制臂由于平面内孔加工后,内孔与平面的垂直度保证0.1毫米,压装衬套时可以控制压入力和压装精度,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同时,本实用新型汽车前控制臂左右通用,节省了模具、工装及生产管理费用,整个本体结构简洁紧凑,节省了悬架其他零件的布置空间,降低重量及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前控制臂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汽车前控制臂附图中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上盖 2-第二上盖 3-第一下盖
4-第二下盖 5-芯体 6-垂直套管
7-水平套管 8-垂直内孔 9-水平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汽车前控制臂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汽车前控制臂,包括:控制臂本体,控制臂本体为多层式结构,控制臂本体包括上盖体和下盖体,上盖体和下盖体形成一容置的空间,在容置的空间内设有芯体5;垂直套管6,垂直套管6设置在控制臂本体的一端;水平套管7,水平套管7设置在控制臂本体的另外一端;在垂直套管6及水平套管7内穿设有垂直内孔8及水平内孔9,垂直内孔8及水平内孔9与垂直套及水平套管7的端口平面垂直。
上盖体和下盖体为分段式设计;其中上盖体包括相互依次连接的第一上盖1、第二上盖2;下盖体包括相互依次连接的第一下盖3、第二下盖4。第一上盖1及第二上盖2与第一下盖3及第二下盖4的位置相互错开。
本实用新型汽车前控制臂由于平面内孔加工后,内孔与平面的垂直度保证0.1毫米,压装衬套时可以控制压入力和压装精度,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同时,本实用新型汽车前控制臂左右通用,节省了模具、工装及生产管理费用,整个本体结构简洁紧凑,节省了悬架其他零件的布置空间,降低重量及制造成本。
以上已对本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创造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的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运良转向节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运良转向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454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颌下腺特异表达多拷贝人源NGF基因的转基因小鼠构建
- 下一篇:计时方便面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