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生产维生素B1过程中的氨气回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46966.9 | 申请日: | 2012-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213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王勇;李新宇;付林;徐勇;薛俊;覃文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C1/10 | 分类号: | C01C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41021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产 维生素 sub 过程 中的 氨气 回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氨气回收系统,特别适用于生产维生素B1过程中的氨气回收。
背景技术
维生素B1又称硫胺素或抗神经炎素,是由嘧啶环和噻唑环结合而成的一种B族维生素,主要存在于种子的外皮和胚芽中,目前所用的维生素B1都化学合成的产品。在体内,维生素B1以辅酶形式参与糖的分解代谢,有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还能促进肠胃蠕动,增加食欲。维生素B1缺乏时,可引起多种神经炎症,患者的周围神经末梢有发炎和退化现象,并伴有四肢麻木、肌肉萎缩、心力衰竭、下肢水肿等症状。在现代医学上,维生素B1制剂治疗脚气病和多种神经炎症有显著疗效。
目前,在维生素B1中间体氨基丙腈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氨水作为原料,在反应结束后,过剩的氨水经加热通过水冲真空泵进行吸收。随着氨气溶解放热及氨水浓度的增加,吸收效果越来越差,大量氨气溢出,导致现场环境非常恶劣。加大吸收的水量可以适当缓解,但是水量的增加导致氨水的浓度降低,不能循环再利用,只能作为废水排放,增加了污水处理的压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生产维生素B1过程中的氨气回收系统,提高氨气吸收效果,消除对环境的污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生产维生素B1过程中的氨气回收系统,其包括:依次连接排氨釜、缓冲罐、真空泵、吸氨器、氨水储槽、循环泵,所述的真空泵为罗茨泵。
进一步地,所述吸氨器包括一级吸氨器和二级吸氨器。
进一步地,所述一级吸氨器和二级吸氨器外部包括冷冻夹层。
本实用新型一种生产维生素B1过程中的氨气回收系统,有效的提高了氨气回收效果,消除了对环境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生产维生素B1过程中的氨气回收系统的一较佳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其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生产维生素B1过程中的氨气回收系统的一较佳实施例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一种生产维生素B1过程中的氨气回收系统包括:依次连接排氨釜1、缓冲罐2、真空泵3、吸氨器4、氨水储槽5、循环泵6,具体的,排氨釜1一端与缓冲罐2一端连接;缓冲罐2一端连接排氨釜1,另一端连接真空泵3;真空泵3一端连接缓冲罐2,另一端连接吸氨器4;吸氨器4一端连接真空泵3,另一端连接氨水储槽5;氨水储槽5一端连接吸氨器4,另一端连接循环泵6;循环泵6一端连接氨水储槽5,另一端连接吸氨器4。
其中,氨水储槽5包括一尾气排放口51,用于放空尾气。
吸氨器4包括一级吸氨器41、二级吸氨器42,用于吸收氨气,通常是来自维生素B1中间体氨基丙腈生产装置的排氨釜中的氨气。
一级吸氨器41、二级吸氨器42上部均包括一个喷淋头43,外部包括冷冻夹层44。
本实用新型一种生产维生素B1过程中的氨气回收系统的工作流程如下所述:
排氨釜1中排出的氨气依次经缓冲罐2、真空泵3,进入一级吸氨器41的下端入口;氨水储槽5中的纯水或稀氨水经循环泵6进入一级吸氨器41上部的喷淋头43,吸收氨气后氨水自底部出口进入二级吸氨器42上部的喷淋头43,未吸收完全的氨气自上部出口进入二级吸氨器42的下部入口,二次吸收后氨水自二级吸氨器42底部出口进入氨水储槽5。冷冻夹层44中冷冻介质为冷冻盐水或液氨,通过循环将吸氨器内氨气溶解热量带走,有效控制氨水吸收温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仅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范性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本专利申请后可以再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修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4696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