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结构优化的平衡轴上壳体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48328.0 | 申请日: | 2012-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987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张旭;李红政;张强;孙立站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5/26 | 分类号: | F16F15/26;F16N1/0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李羡民;周晓萍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结构 优化 平衡 壳体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部件,特别是一种结构优化的平衡轴壳体,属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
平衡轴技术是一项结构简单且非常实用发动机技术,它可以有效减缓整车振动,提高驾驶的舒适性。平衡轴安装上壳体,上壳体的作用是为主动轴、从动轴提供支撑点,并完全承受平衡轴的全部重量及振动。平衡轴润滑油路主要布置在上壳体,使用一条润滑油路贯穿上壳体,通过多条纵横交错的加强筋及增加壳体壁厚来提高上壳体的强度。这种通用结构的缺点如下:1.平衡轴上壳体润滑油路由布置在上壳体中央位置的主油道及润滑平衡轴主动轴、从动轴、惰轮衬套的分油道组成,这样的润滑油道设计需在油道周围布置大量的加强筋来提高上壳体的强度,导致整体上壳体设计结构复杂,重量大,成本高,不符合现在发动机轻量化的趋势,且导致设计开发及分析时间长、成型工艺复杂;2. 为使得壳体紧固牢靠,通常在螺栓上涂螺纹锁固胶,但由于平衡轴壳体的壁厚有限,平衡轴壳体中央部位的固定螺栓孔与主油道贯通,从而使得螺纹紧固胶进入油道内,导致油道堵塞、轴瓦包瓦等现象,影响整体平衡轴的润滑效果;3.在浇铸过程中,不允许壳体任何部位出现裂纹或者缺陷,但由于壳体上设置了大量对提高其强度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加强筋,设计结构的复杂导致了成型工艺复杂,因此就会加剧裂纹缺陷问题的发生,如果在浇铸过程中加强筋结构上出现裂纹缺陷就会使壳体的成型率降低,废品率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之弊端,提供一种通过合理而有效设计油道及加强筋使其结构优化的平衡轴上壳体。
本实用新型所述问题是以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结构优化的平衡轴上壳体,特别之处是,它包括润滑油路、加强部位、去重部位、固定部位,所述润滑油路包括第一主油道、第二主油道、第三主油道、第四主油道,其中第一主油道、第二主油道设置在平衡轴上壳体纵向的两侧;第四主油道为L形,其一段位于与第一主油道同侧的平衡轴上壳体侧部,另一段位于平衡轴上壳体横向的一端;所述第三主油道沿平衡轴上壳体横向设置,它分别连通第一、第二、第四主油道;第一、第二、第四主油道上分布斜油孔。
上述结构优化的平衡轴上壳体,所述去重部位包括中心去重部位和第一去重部位、第二去重部位,所述中心去重部位位于平衡轴上壳体中心处,所述第一、第二去重部位并排位于平衡轴上壳体一端。
上述结构优化的平衡轴上壳体,所述固定部位包括固定螺栓孔和固定光孔,固定光孔为第一光孔、第二光孔、第三光孔、第四光孔,它们分布在平衡轴上壳体两侧边;所述固定螺栓孔分别为第一螺栓孔、第二螺栓孔、第三螺栓孔、第四螺栓孔、第五螺栓孔、第六螺栓孔,其中,第一螺栓孔位于第一主油道旁侧、第二螺栓孔位于第二主油道旁侧,第四螺栓孔、第五螺栓孔、第六螺栓孔分布在第三主油道旁侧。
上述结构优化的平衡轴上壳体,所述固定部位包括固定螺栓孔和固定光孔,固定光孔为第一光孔、第二光孔、第三光孔、第四光孔,它们分布在平衡轴上壳体两侧边;所述固定螺栓孔分别为第一螺栓孔、第二螺栓孔、第三螺栓孔、第四螺栓孔、第五螺栓孔、第六螺栓孔,其中,第一螺栓孔位于第一主油道旁侧、第二螺栓孔位于第二主油道旁侧,第四螺栓孔、第五螺栓孔、第六螺栓孔分布在第三主油道旁侧。
上述结构优化的平衡轴上壳体,所述加强部位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第三加强筋,第四加强筋、第五加强筋,第一、第二加强筋平行设置在第一光孔、第二光孔之间,第三、第四加强筋位于平衡轴上壳体中部,第五加强筋靠近第三光孔、第四光孔。
上述结构优化的平衡轴上壳体,所述第一主油道上设有第一斜油孔、第二斜油孔;第二主油道上设有第三斜油孔、第四斜油孔;第四主油道上设有第五斜油孔。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平衡轴上壳体结构设计繁琐问题进行了改进,其改进点体现在如下方面:1.平衡轴上壳体整体结构设计形式,特别是润滑油道的布置形式;2.去重部位的布置结构;3.主油道的设计位置避开了固定螺栓孔与油道贯通,避免了螺纹锁固胶堵塞油道,提高润滑油路的润滑效果。通过上述改进,合理而有效利用油道的结构及加强筋的结构,使得平衡轴上壳体强度加强,避免设计繁琐,缩短设计开发及强度分析时间,降低了成型工艺复杂性,避免了油道堵塞问题,并通过有效的分析壳体强度分布情况,合理的去重,将中心去重区域放置在齿轮的的上方,有效提高齿轮的使用寿命及降低齿轮摩擦带来的功率损失。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4832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