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适用于电力10kV及35kV线路的融冰线缆挂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60175.1 | 申请日: | 2012-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405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15 |
发明(设计)人: | 犹永开 | 申请(专利权)人: | 瓮安供电局 |
主分类号: | H02G7/16 | 分类号: | H02G7/16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赵彦栋 |
地址: | 550400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适用于 电力 10 kv 35 线路 线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电力10kV及35kV线路的融冰线缆挂接装置,属于电力融冰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自然环境的遭到破坏,导致极端气候的经常出现,尤其南方城市,冬季常有凝冻天气出现,容易引起电力线路覆冰,覆冰会引起电力线路倒杆断线,造成电网大面积停电或引起电网瓦解。最严重的一次为2008年南方地区的大面积凝冻,甚至引起了贵州电网部分瓦解,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于是,各种融冰措施应运而生,500kV线路采用直流融冰装置。对于35kV及10kV的线路,通常采用融冰变压器对线路进行三相交流短路融冰的方法。
采用融冰变压器的具体融冰过程,需先将待融冰线路转为检修状态,在融冰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先登杆验明确无电压后,再在工作地段两端装设封闭性短路接地线,然后中间工作人员才能上杆装设融冰短接线或融冰电缆线,其从工作许可到开始融冰需要近3小时,在融冰电缆或短接线装设完下杆后,工作地段两端工作人员又要上杆拆出短路接地线,在融冰工作结束后还要从复上述操作;这样导致线路短路接地至少需要六名技能人员,融冰电缆连接至少需要六名技能工人。且在每个工作地点,冬季杆塔四周也会覆冰,加大了登杆难度。同时,繁琐攀塔的工作花费大量宝贵的时间,使得灾情短时无法得到控制;且在工作中因交替登杆需要12名技能人员同时参与工作,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需攀塔,结构合理、简单的适用于电力10kV及35kV线路的融冰线缆挂接装置,可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适用于电力10kV及35kV线路的融冰线缆挂接装置,它包括金属连接板,在金属连接板上连接有双舌铝挂钩、融冰导线和绝缘杆。
双舌铝挂钩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双舌铝挂钩之间有4-8cm的间距。
所述的双舌铝挂钩为电力系统接地线用的双舌铝挂钩。
融冰导线和绝缘杆位于金属连接板的正反两面。
与现有技术比较,采用本融冰挂接装置后,其验电、短接工作,电缆连接均可不用上杆作业,只要站在地面上就能轻松完成各项作业,由工作许可到开始融冰只需12分钟,人员从原来的12名技能减至六名普通人员,不仅减少了对工作人员的数量,还对人员的技能无任何要求,工作量大大减小,而且能避免凝冻天气登杆带来的人员高空坠落的风险。双舌铝挂钩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双舌铝挂钩之间有4-8cm的间距,采用双挂钩能增大与导线的接触面积,并起到分流作用,使得融冰过程中不会因为接触不良接头发热而烧伤导线,空隙同样起到散热的作用。融冰导线和绝缘杆位于金属连接板的正反两面,这样可以受力均衡,方便连接,减少金属连接板面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双舌铝挂钩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金属连接板1采用铁板,其长约5cm、宽与所连接的融冰导线3(铝排)同宽、厚约4mm,在金属连接板1上连接有电力系统接地线用的双舌铝挂钩2、融冰导线3和绝缘杆4,双舌铝挂钩2的数量为两个,用螺丝固定,两个双舌铝挂钩2之间有4-8cm的间距,优选5cm,绝缘杆4连接在两双舌铝挂钩2之间,融冰导线3(铝排)连接在金属连接板1的另一面,绝缘杆4的连接方式是将操作铁拉头焊接在铁板上,使用时将其绝缘杆连接在铁拉头上即可。
使用方法
对于线路短接线的挂接:一般配电线路融冰电流在500A以下,用两节截面积为120平方毫米、长2米的软铜导线,两端用铜接线端子压接,分别固定在三套组合工具的铝排上形成短接,将铜线一头靠在待融线路电杆上顺势向上,然后从下端对接下一节绝缘操作杆,有电杆的支持,绝缘操作杆无需承受太多重量。三相加长到足够长度后,将绝缘操作杆离开电杆直立,由于是竖直方向受力,因此绝操作杆不会出现折断的情况,最后将三相挂钩同时挂接到待融线路上,完成短接线的挂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瓮安供电局,未经瓮安供电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601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