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型碳纤维复合芯导线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75311.4 | 申请日: | 2012-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769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刘洪正;王振河;段建军;冯迎春;王震;曾军;陈朝勇;张天河;杨晓滨;卢志海;乔耀华;曲文韬;张民;马玮杰;王萌;付以贤;庄燕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检修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9/00 | 分类号: | H01B9/00 |
代理公司: | 山东济南齐鲁科技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8 | 代理人: | 陆培华 |
地址: | 250021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型 碳纤维 复合 导线 | ||
1.智能型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其特征在于:包括由耐高温碳纤维复合材料连续拉挤形成的芯杆(1),芯杆(1)的外周由数条内层线绞制形成内层(2),内层(2)的外周有数条外层线绞制形成外层(3),外层线为导电芯线,内层线由导电芯线和光纤线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型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纤线由套管(4)、填充油膏和纤芯(5)组成,套管(4)内设置纤芯(5),套管(4)和纤芯(5)之间涂抹填充油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型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芯杆(1)的直径为D,D=7.0-8.0mm;内层2的厚度为a,a=3.5-3.8mm;外层的厚度为b,b=3.5-3.8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型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层(3)上挂设标牌,所述的标牌包括基板(7),基板(7)设置防伪层(9),防伪层(9)底侧边缘内侧设置胶层圈(32),胶层圈(32)将防伪层(9)与基板(7)粘结为一体,胶层圈(32)内的基板上标记防伪代码;基板(7)上设置全息标识(10),所述的全息标识(10)在基板(7)的右侧顶面,基板(7)左侧设置两个翼板(14),翼板(14)长度小于基板(7)长度,翼板(14)与基板(7)为一体翼板(14)与基板(7)之间设置齿孔(11),基板(7)放置在卡袋(33)中,卡袋(33)右侧边开设抽出口(12),抽出口(12)的长度介于基板(7)的宽度和基板(7)与翼板(14)宽度和之间;卡袋(33)右侧顶面上设置检测片(36),基板(7)左侧顶面设置标志片(6),检测片(36)与标志片(6)重叠后能够显现图样;所述的基板(7)包括骨架层和立体光栅层,骨架层内设置芯片(18),所述的骨架层顶面设置连接层(17),连接层(17)是可折叠的软性材料,骨架层由第一骨架层(15)和第二骨架层(28)组成,第一骨架层(15)在右侧,立体光栅层由第一立体光栅层(16)、第二立体光栅层(29)、第三立体光栅层(30)和第四立体光栅层(31)组成,第一骨架层(15)底面设置第一立体光栅层(16),第一骨架层(15)右侧面设置第三立体光栅层(30),第二骨架层(28)底面设置第二立体光栅层(29),第二骨架层(28)右侧面设置第四立体光栅层(31),第一骨架层(15)和第二骨架层(28)在顶面方向折叠后重合,第三立体光栅层(30)和第四立体光栅层(31)此时在同一平面;第一骨架层(15)左部设置第四磁铁(22),第二骨架层(28)右部设置第三磁铁(21),第四磁铁(22)和第三磁铁(21)相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型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袋(33)外周设置匚型框(34),匚型框(34)的一条边在卡袋(33)的抽出口(12)的边上;匚型框(34)上设置固定条(35),卡袋(33)上开设卡袋孔(8),每个翼板(14)上开设翼板孔(13),固定条(35)上设置螺钉(37),螺钉(37)穿过卡袋孔(8)、翼板孔(13)将匚型框(34)、卡袋(33)和基板(7)的相对位置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型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骨架层(15)上部设置第二磁铁(20),第二骨架层(28)上部设置第一磁铁(19),第一磁铁(19)和第二磁铁(20)相吸。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型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其特征在于:第一骨架层(15)内开设左右通透的第二卡槽(24)和第三卡槽(27),第二卡槽(24)和第三卡槽(27)宽度相同,第二骨架层(28)内开设左右通透的第一卡槽(23),第一卡槽(23)左侧宽度与第二卡槽(24)相同,第一卡槽(23)右侧宽度小于左侧宽度,第二卡槽(24)内设置顶出片(26),顶出片(26)长度大于第二卡槽(24)长度,顶出片(26)与第二卡槽(24)之间为插接配合,第一卡槽(23)内设置连接片(25),连接片(25)与第一卡槽(23)之间为插接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检修公司;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检修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75311.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单片机逻辑控制的积分式放电控制系统
- 下一篇:新型传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