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己二酸装置活性碳分离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76043.8 | 申请日: | 2012-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756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翟长军;张元礼;惠春;闫成旺;刘家伟;徐天柱;解洪新;郭淑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15/02 | 分类号: | B01D15/02;C07C51/47;C07C5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谢小延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己二酸 装置 活性碳 分离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己二酸装置活性碳分离系统。适用于己二酸及其它化工生产过程中,活性碳作为外加组分添加至浆料中实现吸附和脱色,达到工艺要求后再将活性碳组分从浆料中分离、脱除。
背景技术
活性碳是己二酸和其它化工生产过程中重要的辅助原料之一,活性碳在己二酸生产过程中用于吸附系统中的杂质以达到精制己二酸的目的。由于工艺条件的要求,活性碳加入含己二酸的溶液中完成杂质吸附之后,必须从该系统中分离过滤出来,以免影响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即完成吸附效果后还要从系统中去除。活性碳去除过程必须保证其存留量足够低,并对活性碳混入下一环节的各种可能进行应急处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己二酸装置活性碳分离系统。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己二酸装置活性碳分离系统,包括:收集罐、出料泵、过滤器、调节阀、返流罐、在线浊度仪、阀门及管线;1#收集罐的出料口通过阀门分别与出料泵A、出料泵B、出料泵C的入口连接;出料泵A、出料泵B、出料泵C的出口分别与过滤器A、过滤器B、过滤器C的进口管连接;过滤器A、过滤器C的出口管分别与返流罐A、返流罐B的入口连接;过滤器B的出口管分别与返流罐A、返流罐B的入口连接;返流罐A的出口通过调节阀A与2#收集罐的入口连接;返流罐B的出口通过调节阀B与2#收集罐的入口连接;调节阀A、调节阀B分别与在线浊度仪连接,在线浊度仪与1#收集罐连接;返流罐A、返流罐B通过罐内的回流管分别与1#收集罐连接;过滤器A、过滤器B、过滤器C顶部分别通过阀门与清洗管连接,底部通过阀门与地漏连接。
含有一定量活性碳的己二酸浆料进入1#收集罐中,经出料泵的输送作用下进入过滤器A、过滤器B、过滤器C进行过滤,该过滤器为烛式,正常情况下两用一备。浆料流经过滤器后将含有的活性碳脱除,之后浆料经返流罐A、返流罐B后进入2#收集罐中。通过返流罐A、返流罐B的出口设置的调节阀A、调节阀B和在线浊度仪,可使浆料中活性碳浓度在没满足要求前由于调节阀与在线浊度仪之间存在联锁,在线浊度仪控制调节阀A、调节阀B处于关闭状态,两路可以分别控制。返流罐A、返流罐B中活性碳浓度不满足要求的浆料,由于调节阀A、调节阀B关闭,从返流罐A、返流罐B内的回流管重新返回1#罐中实现闭路循环。
过滤器运行8-24小时后通过清洗管路进行除碳清洗,由于三台过滤器两用一备的使用,实现连续运转和无扰动切换。通过调节阀关闭和溢流管线的设置可以实现过滤器的定期清洗和物料的闭路循环;
在过滤器出口安装在线浊度仪表,存在异常自动建立闭合回路避免活性碳超标物料进入下一环节。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各种原因造成的活性碳混入浆料而未得到有效分离的问题。可以实现过滤器的无扰动切换和定期清洗。
附图说明
图1己二酸装置活性碳分离系统示意图。
其中:11#收集罐、2出料泵A、3出料泵B、4出料泵C、52#收集罐、6过滤器C、7过滤器B、8过滤器A、9调节阀B、10返流罐B、11在线浊度仪、12调节阀A、13返流罐A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己二酸装置活性碳分离系统,包括:收集罐、出料泵、过滤器、调节阀、返流罐、在线浊度仪、阀门及管线;1#收集罐1的出料口通过阀门分别与出料泵A2、出料泵B3、出料泵C4的入口连接;出料泵A、出料泵B、出料泵C的出口分别与过滤器A8、过滤器B7、过滤器C6的进口管连接;过滤器A、过滤器C的出口管分别与返流罐A13、返流罐B10的入口连接;过滤器B的出口管分别与返流罐A、返流罐B的入口连接;返流罐A的出口通过调节阀A12与2#收集罐5的入口连接;返流罐B的出口通过调节阀B9与2#收集罐的入口连接;调节阀A、调节阀B分别与在线浊度仪11连接,在线浊度仪与1#收集罐连接;返流罐A、返流罐B通过罐内的回流管分别与1#收集罐连接;过滤器A、过滤器B、过滤器C顶部分别通过阀门与清洗管连接,底部通过阀门与地漏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760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