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拱型柔性密封元件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77751.3 | 申请日: | 2012-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723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朱少华;赵金坤;施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晨光汉森柔性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51/00 | 分类号: | F16L5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同泽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45 | 代理人: | 闫彪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柔性 密封 元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柔性密封元件,尤其是一种拱型柔性密封元件,主要作为非金属膨胀节的补偿元件用,属于流体输送管道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据申请人了解,现有非金属膨胀节的补偿元件采用的是平直的柔性密封元件,当补偿较大的位移时,容易形成不规则的皱褶,产生热袋效应,导致气密膜和复合纤维布过热失效;同时当该柔性密封元件使用在带压的矩形管道时,四个角部会塌陷,容易出现疲劳损坏,并有可能和内部的导流筒碰擦损伤。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能够有效避免热袋效应、塌陷或碰擦,从而可以长期可靠工作的拱型柔性密封元件。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拱型柔性密封元件包括管状柔性隔温层以及包覆在隔温层外的气密膜和纤维布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衬在柔性隔温层内的管状成形丝网,所述成形丝网的轴向截面呈两端延伸出平直段的拱形,且构成成形丝网的网线方向与轴向倾斜。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密封元件作为管路之间的连接件后,无论受到拉伸、压缩、偏转、扭转或复合运动,由于成形丝网预制成拱形,因此柔性密封元件的变形成为拱形曲率相应变化的可控规则变形,避免了不规则变形出现皱褶导致的热袋效应,以及角部塌陷等可能导致的疲劳或碰擦失效。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完善是,所述平直段的内端衬有固连的内卡箍,所述平直段的外端起套有固连的包边布,所述包边布同时罩住平直段内的内卡箍以及平直段外的柔性隔温层、气密膜和纤维布层。
这样,不仅便于连接安装,而且进一步确保了柔性密封元件使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实施例的各种实际应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拱型柔性密封元件如附图1所示,管状柔性隔温层3外包覆气密膜4和塑料或橡胶复合纤维布层5,管状柔性隔温层3内衬有成形丝网2,该成形丝网预先成形为轴向截面外凸(也可以是内凹)的拱形,拱形两端延伸出平直段,构成成形丝网的为纵横编织的方格网线,纵横网线的方向分别与轴向倾斜,呈45゜交角。
成形丝网2平直段的内端衬有与之固连的内卡箍1,内卡箍1的内端与平直段的内端齐平。平直段的外端起套有固连的包边布6,该包边布同时罩住平直段内的内卡箍以及平直段外的柔性隔温层3、气密膜4和纤维布层5。
更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柔性隔温层3可以采用岩棉等材质,均匀地包覆在成形丝网2的外围。普通或高强度聚四氟乙烯等具有密封性能柔性材料制成的气密膜4周向封闭,对应成形丝网2平直段外圆处周向等间距均匀收折(即将裕出部分折叠)形成缩径,包覆在隔温层3的外围。塑料或橡胶复合纤维布5轴向封闭,纤维纹路方向与轴向倾斜,经纬向与轴向最好为一般45゜交角。位于两端的包边布6将上述各层材料的端部包覆缝合为一体。
工作时,由于成形丝网2预制成拱形,且隔温层、气密层及复合纤维布都是柔性材料,因此本实施例的柔性密封元件两端允许相对拉伸、压缩、横向偏移、扭转及角向偏转,以吸收管道系统产生的各种运动位移。同时,由于成形丝网2丝线方向与轴向倾斜,且轴向界面为拱形,因此可以保持组成丝网的钢丝尽可能地在弹性状态下工作,从而提高了产品额疲劳寿命,并且有效控制了柔性密封元件的变形方式,避免了不规则变形可能引发的热袋效应、疲劳或碰擦等引起的产品失效。另外,由于气密层周向折叠、复合纤维布纹路与轴向倾斜,因此最大化地利用了材料的延伸性能,确保了柔性密封元件使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本实施例的柔性密封元件实际应用如图2所示,成形丝网2的平直段既可以平行管路轴线固定安装,也可以垂直管路轴线固定安装;端部为直筒型或翻边型均可。柔性密封元件除了横截面为圆形外,也可以是矩形及其它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晨光汉森柔性管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晨光汉森柔性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777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