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进料压力和压紧压力联动的高压压滤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87991.1 | 申请日: | 2012-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178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钟新钢;夏箭飞;孙一钍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华章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5/12 | 分类号: | B01D25/12;B01D25/3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欣专利事务所 33209 | 代理人: | 陈红 |
地址: | 314500 浙江省嘉兴市桐***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进料 压力 压紧 联动 高压 压滤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进料压力和压紧压力联动的高压压滤机。
背景技术
现有厢式压滤机工作原理是由滤板排列组成滤室(滤板两侧凹进,每两块滤板组合成一厢形滤室)。滤板的表面有麻点和凸台,用以支撑滤布。滤板的中心和边角上有通孔,组装后构成完整的通道,能通入悬浮液、洗涤水和引出滤液。滤板两侧各有把手支托在横梁上,由压紧装置压紧滤板。滤板之间的滤布起密封作用。在输料泵的压力作用下,将需要过滤的物料液体送进各滤室,通过过滤介质(根据不同行业选择合适的滤布),将固体和液体分离。在滤布上形成滤渣,直至充满滤室形成滤饼。滤液穿过滤布并沿滤板沟槽流至下方出液孔通道,集中排出。因此在同种条件下,输料泵的压力即进料压力越大,滤室中物料分离滤液能力越大,但受到滤板承受力的影响,压力不能无止境的增大,否则会容易出现滤板的现象。目前国内的压滤机的压力最大不会超过1.3MPa,基本都运行在0.8-1MPa之间。
普通压滤机进料压力过大导致滤板破坏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操作控制工艺决定的。在进料之前,滤板首先压紧,由于滤室处于无料状态,压紧压力全部作用于滤板四周狭小的面积,所以压紧压力只能到一定的值,这个值不至于压破滤板,而且进料后,滤室逐渐建立起压力,这个压力抵消一部分滤板的压紧压力,使滤板四周狭小的面积受到压紧压力相应变小,但为了保证滤板之间的密封状态,所以压紧压力的值必须克服进料压力,让滤板之间保持密封状态,因此这种操作控制方法决定了进料压力受到压紧压力限制,而压紧压力又受到空滤室的时候滤板被压破的限制,这就是目前压滤机进料压力不能超过1.3MPa的根本原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可以提高压滤机进料压力、提高滤室中物料分离滤液能力的进料压力和压紧压力联动的高压压滤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进料压力和压紧压力联动的高压压滤机,包括压滤机机体、进料泵和油缸,进料泵、油缸分别连接压滤机机体,油缸通过液压比列调节阀连接液压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PLC控制器,所述进料泵采用带变频电机驱动,PLC控制器连接液压进料泵的带变频电机和液压比列调节阀,PLC控制器通过压力信号检测设备检测进料泵和油缸压力。压紧压力是通过压力比例电磁阀进行控制,通过标准的模拟量就可以对压紧压力进行,进料压力通过变频器带动对进料泵进行控制。采用此结构不仅控制简单、易实现,极大地提高了压滤机进料压力,更具有构造简单、快速响应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所述压滤机机体采用高压厢式压滤机机体。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控制简单、易实现,极大地提高了压滤机进料压力,从而提高滤室中物料分离滤液能力,控制反应快,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料压力闭环控制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紧压力闭环控制框图。
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料压力和压紧压力联动控制压力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参见图1,本实施例进料压力和压紧压力联动的高压压滤机,包括压滤机机体1、进料泵2、油缸3和PLC控制器4,进料泵2、油缸3分别连接压滤机机体1,油缸3通过液压比列调节阀5连接液压站,进料泵2采用带变频电机7驱动,PLC控制器4连接液压进料泵2的带变频电机7和液压比列调节阀5,PLC控制器4通过压力信号检测设备6检测进料泵2和油缸3压力,压滤机机体1采用高压厢式压滤机机体1。
参见图2至图4,本实施例进料压力和压紧压力联动的高压压滤机的控制方法,包括
a) 在进料之前,对压滤机施加压紧预压力,以维持压滤机空滤室时滤板的密封状态;
b) 开始进料,随着物料不断充满压滤机的滤室,滤室内的进料压力不断增大,对压滤机施加的压紧压力也相应的根据一定的比例增大。
本实施例进料压力不断增大的过程中,通过的PID算法,对进料压力进行闭环控制,控制过程参见图2;PID算法公式如下:
u(n)=Kp{e(n)+T/Ti*∑e(n)+Td/T*[e(n)-e(n-1)]}+u(n-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华章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华章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879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变形缝内侧安装模板结构
- 下一篇:一种阴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