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指纹识别功能的电子秤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89432.4 | 申请日: | 2012-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388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15 |
发明(设计)人: | 刘川杰;郭军;许涛;陈极;马资道;朱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九洲电子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G19/40 | 分类号: | G01G19/40;G06K9/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宏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7 | 代理人: | 周永宏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指纹识别 功能 电子秤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计量识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秤。
背景技术
指纹是指人的手指末端正面皮肤上凸凹不平产生的纹线,纹线有规律的排列形成不同的纹型。纹线的起点、终点、结合点和分叉点,称为指纹的细节特征点。指纹识别即指通过比较不同指纹的细节特征点来进行鉴别。由于每个人的指纹不同,就是同一人的十指之间,指纹也有明显区别,因此指纹可用于身份鉴定。
指纹识别技术是目前最成熟且价格便宜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指纹识别的技术不仅在门禁、考勤系统中可以看到指纹识别技术的身影,还可以在市场上看到更多指纹识别的应用,如:笔记本电脑、手机、汽车、银行支付都可应用指纹识别的技术。
现实生活中,在如超市、批发市场等许多商品交易场合中,称重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商品信息交流、身份识别等信息处理过程。过去普遍的做法是对这些信息处理采取人工登记的方法,这样在大量的商品交易过程中,人工耗费、信息出错率、人为干扰因素等都非常大。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要实现在称重的同时能够进行自动识别即“商品识别称重”的功能,需要分别购买带通讯接口的称重设备、识别设备(指纹识别器)和电脑等多种设备。工作过程中电脑分别从称重设备和识别设备读取数据,实现相应功能。这种方案存在的主要缺陷是需要购买多种设备并将这些设备进行组合,因此现有的技术方案要实现称重的同时能够进行指纹识别,设备的成本会比较高,并且设备间连接线多而且复杂,工作环境不简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能够将指纹识别技术和电子秤配套使用的设备间连线复杂工作环境不简洁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具有指纹识别功能的电子秤。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指纹识别功能的电子秤,包括与控制模块分别连接的称重模块、显示模块、输入模块和票据打印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控制模块连接的指纹识别模块以及分别向称重模块、显示模块、输入模块、票据打印模块和指纹识别模块供电的电源模块。
上述指纹识别模块包括光源、光学透镜、扫描窗、光电转换接收器、模拟数字转换电路、译码电路和通信单元;所述光源、光学透镜和扫描窗依次连接用于输出扫描光线;所述扫描窗与光电转换接收器连接用于将指纹反射的扫描光线转变为模拟电信号;所述光电转换接收器与模拟数字转换电路连接用于将模拟电信号转变为数字电信号;所述模拟数字转换电路、译码电路和通信单元依次连接用于将数据信息传递到通信单元;所述通信单元与控制模块连接用于通过有线网络或无线网络与服务器数据中心交换数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于指纹识别模块和其他模块集成在电子秤中成为一个整体,不需要用户单独组装和布线,并且指纹识别模块可以自动地识别出用户的指纹,同时传送给电子秤的控制模块,因而采用技术方案简化了设备间连接线,进一步提高了交易过程中信息处理的自动化水平和数据共享程度,节约了设备成本以及人力资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指纹识别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具有指纹识别功能的电子秤,包括与控制模块(电子秤核心控制板,简称主板)分别连接的称重模块、显示模块、输入模块和票据打印模块,还包括与控制模块连接的指纹识别模块以及分别向称重模块、显示模块、输入模块、票据打印模块和指纹识别模块供电的电源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包含高性能嵌入式处理器,并带有多个串口及其他常见的标准数据接口,以便与称重模块、显示模块、票据打印模块以及指纹识别模块之间实现通讯,综合管理各个模块。
所述称重模块用于测量被测物体重量,并将获得的重量信息传输给控制模;获得的重量信息通过串口传给控制模块的处理器,处理器将重量信息与物品标识号对应绑定。
所述显示模块用于显示控制模块传输过来的各种称重和身份信息。
所述输入模块用于输入各种称重和身份信息。
所述票据打印模块用于打印控制模块传输过来的各种称重和身份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九洲电子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成都九洲电子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8943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据查询系统和数据查询方法
- 下一篇:一种引导骨组织再生的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