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抽水和回灌两用井管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98161.9 | 申请日: | 2012-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660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杨建民;秦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19/10 | 分类号: | E02D19/1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张金亭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抽水 两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降水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在一个井管内同时进行抽水和回灌的地面沉降控制装置,适用于在深厚含水层或含水层成层分布的地层中进行降水并且需要控制地面沉降的情况,可主要应用于基坑工程领域,其它如隧道工程领域、地基处理工程领域等。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工程向“建筑高度高、基础埋置深”两个方向发展,基坑工程等地下工程施工深度日益增大,常涉及到地下深厚含水层或多层含水层,深、大基坑降水工程会抽取大量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地下水资源浪费等工程问题,所以需要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避免不良工程后果发生,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井管内同时抽水和回灌的沉降控制方法即是这样一种工程措施。
在深厚含水层内进行基坑降水时,为了降低基坑涌水量和控制地面沉降,往往将止水帷幕加深,目前施工技术可使止水帷幕最深达约55m,当止水帷幕不能截断含水层时则成为悬挂式止水帷幕。在悬挂式止水帷幕内降水,渗流场的特征是含水层下部或中部的水流向含水层上部,即基坑底井管内降水来自含水层内自下而上的供水补给,基坑内或基坑附近含水层又获得基坑外含水层供水补给,形成由外而内、由下而上的渗流场渗流路径。若能在含水层下部或中部设置回灌井以提供水源补给,即可减少基坑外含水层向基坑内的补给,就可以达到降低坑外地面沉降的目的。
管井降水是一种成熟的降水施工技术,降水井管包括止水段、滤水段和沉淀段三部分。施工时先由钻机在井位点钻井孔,井孔钻到预定深度后下井管,在井管和孔壁之间的空隙内填滤料、粘土球,洗井之后即可下泵抽水。填滤料、粘土球时,将滤料填到滤水段和沉淀段位置,将粘土球填到止水段位置。管井回灌的施工工艺和管井降水几乎完全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降水井滤水段作用为含水层向井内渗水,回灌井滤水段作用为井内回灌水向含水层渗水。
为了保证回灌水质量以防回灌淤堵,需要将从含水层抽出的水在沉淀池内经沉淀澄清后再作回灌之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抽水和回灌两用井管,该井管能够降低含水层由基坑外向基坑内补给量,减少地面沉降,保护地下水资源。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抽水和回灌两用井管,包括设置在同一井孔位上的抽水井和回灌井,所述回灌井的灌水管固定在降水井的井管内,所述回灌井的灌水管上端与所述降水井的井管上端平齐。
所述回灌井的井管的直径小于所述降水井的井管的直径,所述回灌井的灌水管直径与回灌井的井管直径相同,所述回灌井的灌水管与所述回灌井的井管相互固接。
所述回灌井的井管的直径与所述降水井的井管的直径相同,所述回灌井的灌水管直径小于所述回灌井的井管直径,所述回灌井的灌水管的下端延伸至所述回灌井的滤水段上端。
所述回灌井的井管的直径与所述降水井的井管的直径相同,所述回灌井的灌水管直径小于所述回灌井的井管直径,所述回灌井的灌水管的下端延伸至所述回灌井的止水段上端。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基于深厚含水层中基坑降水的渗流场特点,将降水井管竖向延长至含水层的供水补给位置,在该位置设置井管回灌滤水段,在降水井内设置回灌通道将抽出去的水经沉淀澄清后回灌至回灌滤水段,降低含水层由基坑外向基坑内补给量,减少地面沉降。本实用新型将降水和回灌两种技术进行整合,改造井管,使一井两用,同时具有抽水和回灌功能,具有施工简便、造价低廉、回灌高效、控制沉降效果好的优点,极具推广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结构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结构的侧视图;
图3为图1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结构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结构的侧视图;
图6为图4的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结构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结构的侧视图;
图9为图7的剖面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应用的示意图。
图中:1、抽水井的止水段,2、抽水井的滤水段,3、抽水井的沉淀段,4、回灌井的止水段,5、回灌井的滤水段,6、回灌井的沉淀段,7、井管,8、灌水管,9、焊接支撑铁片,10、基坑,11、止水帷幕,12、含水层,13、抽水和回灌两用井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9816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夹结构的旋压机专用夹紧装置
- 下一篇:轧辊组件连接拉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