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辊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04142.2 | 申请日: | 2012-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777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昝旭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37/06 | 分类号: | B32B37/06;B32B37/1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张艳美;郝传鑫 |
地址: | 523808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辊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对挠性铜箔板材进行压合的装置。
背景技术
挠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简称FPCB)是一种利用柔性基材制成的具有图形的印刷电路板,由绝缘基材和导电层构成,绝缘基材和导电层之间可以有粘结剂;由于其具有可连续自动化生产,配线密度高,重量轻、体积小,配线错误少,可挠性及可弹性改变形状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军工、国防和消费性电子产品(如数码相机、手表、笔记本电脑)等领域。
在FPCB的生产过程中,常需要将板材进行压合,例如,在绝缘基材上涂覆胶黏剂,在胶黏剂半固化状态下,与挠性覆铜板进行压合,形成半成品板材,然后再进行后续固化,最终形成产品。由于半成品板材在后续固化过程中没有压力作用,胶层在高温下的流动性很差,可以认为几乎不流动,因此最终产品的结构形态可以认为是压合过程中确定下来,因此压合的效果直接影响到板材的内部性能以及胶层的形态、表观,比如剥离强度、热性能、次表观、机械加工性能等。
如图1所示,目前涂覆机在线压合采用的是两压辊11`、12`,以对压方式进行生产,即,使用两个钢辊(或橡胶辊)11`、12`以相切的对压方式进行生产,两板材在经两压辊11`、12`后被压合;在这种传统压合方式中,由于两压辊11`、12`相切,因此,两压辊11`、12`之间的接触位置只有切点,该切点即为压合位置;生产过程中,材料仅在切点位置被压合,造成了材料与压辊11`、12`的接触时间短,从而使热量不能及时有效地传递给材料,同时材料在压合时排气时间 短,容易造成产品压合效果欠佳;而为解决此问题,实际生产中常常采用降低车速或提高压辊温度来改善压合效果。但是,降低车速会降低生产效率,从而导致产品成本升高,而提高压辊温度则会增加能耗,有违低碳发展理念,且增加了操作员被烫伤的风险。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既能保证压合效率及压合质量、又减小能耗的辊压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保证压合效率及压合质量、又减小能耗的辊压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辊压装置,其包括第一压合单元、第二压合单元及两呈环形状的压合带,所述第一压合单元与所述第二压合单元相间隔地设置,且所述第一压合单元设置有一输入口,所述第二压合单元设置有一输出口,其中一所述压合带穿过所述输入口、所述输出口而套设于所述第一压合单元及所述第二压合单元的上端,另一所述压合带穿过所述输入口、所述输出口而套设于所述第一压合单元及所述第二压合单元的下端,两所述压合带之间形成压合通道,且所述第一压合单元的温度低于所述第二压合单元的温度,所述输入口的高度大于所述输出口的高度。
较佳地,所述第一压合单元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上压合辊及第一下压合辊,所述第一上压合辊位于所述第一下压合辊的正上方且两者之间具有一定间隙,所述第一上压合辊与所述第一下压合辊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输入口,待压合材料通过所述输入口进入压合通道。
较佳地,所述第二压合单元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二上压合辊及第二下压合辊,所述第二上压合辊位于所述第二下压合辊的正上方且两者之间具有一定间隙,所述第二上压合辊与所述第二下压合辊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输出口;材料经压合通道压合后由所述输出口输出完成压合过程。
较佳地,所述辊压装置还包括若干上支撑辊,所述上支撑辊相互平行地设置于所述第一上压合辊与所述第二上压合辊之间,且相邻的两所述上支撑辊相 切,其中一所述压合带套设于所述第一上压合辊、所述上支撑辊及所述第二上压合辊外,且所述第一上压合辊、所述上支撑辊、所述第二上压合辊的温度依次升高;第一上压合辊、上支撑辊、第二上压合辊的温度依次升高,一方面避免材料一进入输入口就受到较高的温度作用,从而减少材料内部热应力,有效改善产品表观及内部性能,另一方面材料由输入口逐渐向输出口运动的过程中,压合带将热量逐渐传递给材料,材料受热时间较长,有助于胶层软化熔融。
较佳地,所述上支撑辊设置于所述压合通道的上方并压持于所述压合带上;上支撑辊用于增加压合带与材料之间的压合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0414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夹层玻璃合片传送带
- 下一篇:一种转动覆膜支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