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环保型车用贴膜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05101.5 | 申请日: | 2012-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044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金伟;幺庆东;寇冠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联飞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06 | 分类号: | B32B27/06;B60H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朋飞;张庆敏 |
地址: | 100011 北京市东城***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保 型车用贴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用贴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环保型车用贴膜。
背景技术
空气是由无数分子组成,由于自然界的宇宙射线、紫外线、土壤和空气放射线的影响,有些空气分子就释放出电子,在通常的大气压下,被释放出的电子很快又和空气中的中性分子结合,而成为负离子,或称为阴离子。负离子是空气中一种带负电荷的气体离子,有人把负离子称为″空气维生素″,并认为它像食物的维生素一样,对人体及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有的甚至认为空气负离子与长寿有关,称它为″长寿素″。空气中负离子的多少,受地理条件特殊性影响而含量不同。公园、郊区田野、海滨、湖泊、瀑布附近和森林中含量较多,当人们进入上述场地的时候,头脑清新,呼吸舒畅和爽快。进入吵杂拥挤的人群,或进入封闭空间内,使人感觉闷热、呼吸不畅等。
因此,需要把负离子引车室内,改善空气环境。而美化环境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贴膜就是美化环境的一部分。传统的车用贴膜只起到了美化的作用,起不到净化车室内环境和改善人体机能的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传统的车用贴膜不能净化车室内环境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环保型车用贴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环保型车用贴膜,由贴膜基层和覆于其上的环保材料层构成。
所述环保材料层由能够释放负离子和远红外线的陶瓷材料(参见申请号CN200410062705.2的中国专利申请)和胶水组成。
所述陶瓷材料为粉状。
所述环保材料层的厚度为0.1-0.5mm,优选为0.5mm。
所述贴膜基层为塑料膜,可为任意一种聚酯塑料。
所述贴膜基层的厚度为0.1-0.3mm,优选为0.2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添加环保材料层,使得车用贴膜能通过释放负离子吸附空气中的浑浊空气,改善空气质量,又可以释放远红外线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调节循环功能,有利人体健康,还可以增强人的免疫力,提高行车的安全系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环保型车用贴膜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贴膜基层,2为环保材料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环保型车用贴膜,其结构如图1所示,是由贴膜基层1和覆于其上的环保材料层2构成。贴膜基层1为塑料膜,其厚度为0.1mm。该贴膜基层可为不同样式,可以根据车主喜好进行选贴,不仅能体现个性化,增强美观度的同时也提升了个人品位。环保材料层2由能释放负离子和远红外线的陶瓷粉与胶水混合而成,涂覆在贴膜基层上,其厚度为0.2mm。
上述环保型车用贴膜使其车内负离子浓度可达900-1200个/cm3,通过释放负离子吸附空气中的浑浊空气,改善空气质量。远红外线能产生1.2-9.6微米波长渗透到人体细胞中,改善人体微循环,有利人体健康,还可以增强人的免疫力,提高行车的安全系数。
实施例2:
环保型车用贴膜,其结构如图1所示,是由贴膜基层1和覆于其上的环保材料层2构成。贴膜基层1为塑料膜,其厚度为0.2mm。该贴膜基层可为不同样式,可以根据车主喜好进行选贴,不仅能体现个性化,增强美观度的同时也提升了个人品位。环保材料层2由能释放负离子和远红外线的陶瓷粉与胶水混合而成,涂覆在贴膜基层上,其厚度为0.5mm。
上述环保型车用贴膜使其车内负离子浓度可达1500-1800个/cm3,通过释放负离子吸附空气中的浑浊空气,改善空气质量。远红外线能产生5.6-14微米波长渗透到人体细胞中,改善人体微循环,有利人体健康,还可以增强人的免疫力,提高行车的安全系数。
以上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联飞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联飞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051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