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红外甲烷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09525.9 | 申请日: | 2012-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749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朱尚嵩;杨宗虎;张厚亮;余日存;周於勇;江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三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G05D22/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贺持缓 |
地址: | 21303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 甲烷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红外甲烷传感器,尤其涉及一种矿井用红外甲烷传感器。
背景技术
甲烷传感器是一种检测甲烷浓度的设备,主要用于矿井和其它能够产生甲烷的场所。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嗅的气体,甲烷的存在对矿井内工作的工人产生很大的人身危害,甲烷传感器就是在矿井内检测甲烷浓度的设备。但是往往矿井内由于是封闭看空间,气氛环境比较复杂,所以检测结果不能够满足要求,更为严重的,当矿井内存在水汽比较严重的情况时,由于现有的红外甲烷传感器不能很好地防止水汽侵蚀,造成误报警情况发生,这种情况的存在对工人的人身安全和企业的正常生产是十分不利的。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红外甲烷传感器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红外甲烷传感器及抗水汽的方法,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红外甲烷传感器,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红外甲烷传感器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红外甲烷传感器,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降低水汽对甲烷传感器的影响,减少误报警情况发生,从而更加适于实用,且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红外甲烷传感器,包括整机外壳、主板、前置小板、传感头和定位罩,主板固定在整机外壳内,通过连接线连接前置小板,前置小板放置在定位罩上,所述定位罩套上密封垫放置在传感头外壳内,还包括环形陶瓷加热电阻,所述前置小板上焊接连接线、环形陶瓷加热电阻和金属插件,所述传感头插在该金属插件上,在所述传感头进气口放置密封套,所述整机外壳内与所述环形陶瓷加热电阻相连接处设置有环形陶瓷加热电阻加热控制电路。
前述的红外甲烷传感器,所述主板上设置传感头信号采集电路。
前述的红外甲烷传感器,所述密封套上放置粉末冶金过滤片。
前述的红外甲烷传感器,所述过滤片上放置小密封垫,紧贴外部定位罩进气口。
前述的红外甲烷传感器,所述主板内设置有单片机。
前述的红外甲烷传感器抗水汽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根据传感头信号采集电路输出信号检测环境湿度;第二步,设置在主板内的单片机通过脉冲信号控制环形陶瓷加热电阻加热控制电路对传感头加温。
前述的抗水汽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步与第二步之间还包括如下步骤,判断第一步所检测的湿度是否符合要求,若不满足设定的湿度要求,进行相应的湿度补偿。
前述的抗水汽的方法,其中,单片机发出的脉冲信号占空比为50%的4HZ。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红外甲烷传感器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红外甲烷传感器及抗水汽的方法,定位罩的设计结构方式可以提高传感器的通气响应时间,保证气流通畅,密封垫和密封套能防止水雾侵蚀传感头输出信号的金属插件,防止水雾对输出信号造成影响,针对现有的红外甲烷传感器受湿度影响大、容易产生误报警的现象,能减少传感器湿度,减少因湿度过大而产生的误报警,为煤矿安全提供了保障。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红外甲烷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环形陶瓷加热电阻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环形陶瓷加热电阻加热控制电路;
图4为传感头信号采集电路;
图5为抗水汽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红外甲烷传感器及抗水汽的方法其具体实施方式、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三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三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0952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