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校验用一体式智能接线插头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11495.5 | 申请日: | 2012-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253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陆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上海雷锐精密仪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5/04 | 分类号: | G01R3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1121 重庆市渝北***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校验 体式 智能 接线 插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力系统计量用工具,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二次回路电能表校验用插头。
技术背景
在电力系统,电能计量表(电度表)作为法定计量仪表必须定期进行年检校验。传统的测试校验办法是用巳校验合格的电度表到现场替换下需校验的电能表,将换下的电能表带回测试所,分期分批校验,待完成校验测试后,二次返回现场,将原电能表装回原处。这样做不仅因往返工作现场从复劳动而效率不高,另外为保证电力生产的连续运行,二次回路的工作往往都是带电作业,如有意外会对设备及人身安全造成影响。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在不影响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实现现场测试校验,为保证现场测试校验工作顺利进行,本实用新型发明一种校验用一体式智能接线插头,它简化了工作人员带电作业时的操作程序,从技术改进角度为电力生产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它起到了省工、省时、保证安全生产的功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为电能表实现现场测试校验而设计的一种校验用一体式智能接线插头,可有效避免可能发生的设备与人身的不安全因素。
本实用新型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与安装在电力回路上的复合型智能终端接线装置配套使用的校验用一体式智能接线插头,包括插头、接线端和安全罩,插头由10个分路插头组合而成,插头前端为扁平状,后部接线端与插头前端的导电金属片相连,各分路插头间互相绝缘,插头的插头前端为三层平面结构,上下层分别为导电金属片、中间为绝缘层,上下层导电金属片分别与尾部的接线端相连,插头的前端与复合型智能终端接线装置上的插座相匹配,使用时将插头插入插座内,接线端通过导线与外部校验仪器相连接,安全罩为绝缘材料制成,用于安全防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操作安全性高;
2.工作效率高,节省作业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校验用一体式智能接线插头示意图
图2为校验用一体式智能接线插头结构图
图3为校验用一体式智能接线插头结构侧视图
图中:插头1、接线端2和安全罩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所示为一种校验用一体式智能接线插头,包括插头、接线端和安全罩,该插头为电力系统电能表校验用专用插头,与复合型智能 终端接线装置配套使用,插头由10个分路插头组合而成,插头前端为三层平面结构,上下层分别为导电金属片、中间为绝缘层,上下层导电金属片分别与尾部的接线端相连,接线端与外部校验仪表相连接,在电能表现场校验中,电压信号的现场校验采集采用并联方式,将电压信号并联至现场校验装置的电压输入端子,校验用一体式智能接线插头的端子在插入过程中,上、下两铜片通过电压短接线并联,并传递至现场校验装置的电压输入端子,同时先后顶开复合型智能终端接线装置的前、后双簧片,复合型智能终端接线装置的这种结构使得电压信号始终传递至关口电能表,也使得现场校验装置可以采集到电压信号,整个过程电压信号始终处于连接状态(电压不短路)。电流信号的现场校验采集采用串联方式,将电流信号串联至现场校验装置的电流输入端子。校验用一体式智能接线插头的端子在插入过程中,上、下两铜片分别通过导线连接至现场校验装置的电流输入、输出端子,其中:铜片顶开第一组双簧片时,电流信号分流至现场校验装置,第二组双簧片保持接触,保持关口电能表正常获取电流信号;插头继续往前插入,铜片顶开第二组双簧片,此时电流信号全部切换至现场校验装置,然后流向关口电能表,关口电能表和现场校验装置仍始终保持获取电流信号。整个过程电流信号始终处于连接状态(电流不断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上海雷锐精密仪器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上海雷锐精密仪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1149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