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胸腔的加压引流管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21464.8 | 申请日: | 2012-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016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倪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25/10 | 分类号: | A61M25/10;A61M27/00;A61B1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常亮 |
地址: | 21500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胸腔 加压 引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术后胸腔引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胸腔的加压引流管。
背景技术
开胸手术后,由于对肺叶切除或全肺切除后,胸腔残留巨大的空腔,并通过术后呼吸所产生胸腔内负压作用,可能会导致胸腔内渗血渗液量增多,严重者需二次甚至多次开胸止血,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
传统的处理胸腔内广泛渗血的方式为纱条填充:通过采用医用的子宫纱条,按一定顺序填塞胸腔内的残腔,术后2-3天再逐渐的将纱条抽出,该方式存在的问题是,手术后胸腔开放容易造成胸腔内感染,同时从胸腔内抽出纱条的过程会造成患者巨大的痛苦,并且若纱条抽出后胸腔内再出血,将无法重新填塞,只能再次进行开胸止血。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能够有效解决胸腔渗血,且对血液能够进行有效的引流,同时,不易造成感染,避免多种并发症的产生,减少患者的痛苦,降低医疗费用的止血引流装置亟待出现。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有效解决器官摘除手术后胸腔渗血的问题,以达到有效控制胸腔渗血,对血液能够进行有效的引流,同时,不易造成感染,避免多种并发症的产生,减少患者的痛苦,降低医疗成本的目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出的一种用于胸腔的加压引流管,包括胸管,设置于所述胸管上的气囊,所述胸管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对所述气囊进行充气的进气管,所述胸管上位于所述气囊的前端开设有至少一个引流孔;所述气囊充气后的形状与胸腔内至少一个器官的外形匹配。
优选的,所述气囊为位于所述胸管一侧的一个,所述胸管前端向下折弯,所述引流孔均布于所述胸管的折弯端。
优选的,所述气囊为位于所述胸管两侧的两个,所述两侧的气囊拼接形成整个器官。
优选的,所述气囊上设置有标记线。
优选的,所述气囊粘合于所述胸管上,且所述气囊收紧状态时覆盖所述胸管圆周的一半。
优选的,所述进气管的一端设置有自动密封阀门。
优选的,所述自动密封阀门为橡胶阀或硅胶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胸腔的加压引流管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胸管上设置气囊,通过对气囊充气不断的扩大,气囊充气后的形状可设计成与肺叶匹配,或是与其他的脾脏形状匹配,在将器官摘除后,通过向胸腔内插入胸管,并对胸管上的气囊进行充气,使得气囊将胸腔进行有效的填充,保证人体内压力的均衡,减小甚至避免胸壁渗血的现象发生,术后可根据胸腔内渗血的情况对气囊内的压力进行增减,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气囊内的压力,并促进余肺相应膨胀,并最终达到拔除加压引流管的目的;同时,气囊与胸管伴行,一旦出现气囊漏气或是空腔内的存在气、血液时,可及时的通过胸管上的引流孔将气液经胸管引流出去,亦有效解决了胸腔内积气、积液的排出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用于上肺叶切除术后的加压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用于下肺叶或中下肺叶切除术后的加压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用于全肺切除术后的加压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数字或字母所代表的相应部件的名称:
1、胸管 2、气囊 3、进气管 4、引流孔
具体实施方式
现有技术中对于开胸手术后胸腔内渗血的问题主要是通过采用医用子宫纱条填充胸腔的方式将渗血处进行封住止血,但手术后胸腔开放容易造成胸腔内感染,同时从胸腔内抽出纱条的过程会造成患者巨大的痛苦,并且若纱条抽出后胸腔内再出血,将无法重新填塞,只能再次进行开胸止血,导致医疗费用的增加,延长住院时间等诸多问题。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通过在胸管上设置气囊,在将器官摘除后,通过向胸腔内插入胸管,并对胸管上的气囊进行充气,使得气囊将胸腔进行有效的填充,保证人体内压力的均衡,减小甚至避免胸壁渗血的现象发生;术后可根据胸腔内渗血的情况对气囊内的压力进行增减,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气囊内的压力,并促进余肺相应膨胀,并最终达到拔除加压引流管的目的;同时,气囊与胸管伴行,一旦出现气囊漏气或是空腔内存在气、血液时,可及时的通过引流孔将气液经胸管引流出去,亦有效解决了胸腔内积气、积液的排出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未经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214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