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锅炉余热节能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29924.1 | 申请日: | 2012-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105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周松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九川竹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D1/24 | 分类号: | F22D1/24;F22D1/32;F22D7/00 |
代理公司: | 杭州裕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1 | 代理人: | 冉国政 |
地址: | 3238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锅炉 余热 节能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锅炉余热节能系统。
背景技术
锅炉是利用燃料燃烧释放的热能或其他热能,加热水或其他工质,以生产规定参数(温度、压力)和品质的蒸汽、热水或其他工质的设备。提供蒸汽的锅炉称为蒸汽锅炉,常简称为锅炉,广泛用于火电站、船舶、机车和工矿企业。现有的锅炉,燃料燃烧释放的高温烟气,白白的排入大气,既浪费热能,又产生温室效应;当锅炉恒压后,为使锅炉内压力恒定,需要释放多余的蒸汽,这又造成了热能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炉余热节能系统,能够回收锅炉燃烧释放的烟气中的热能,去加热注入锅炉的冷水,节省锅炉的燃料和加热时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可采取下述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锅炉余热节能系统,包括锅炉,所述锅炉的出烟口与聚烟腔的进气口连接,聚烟腔的出气口与设置于水箱内的输烟管道的进口连接,输烟管道的出口与聚烟室连接,聚烟室内的烟气利用引风机通过出烟管道排入大气;所述水箱接有冷水进水管和热水出水管,所述热水出水管通过热水泵与锅炉的加水口连接。
所述锅炉的蒸汽泄压口通过蒸汽管道、蒸汽阀门、第一支管和支路阀门与热水泵前端的热水出水管连接,锅炉的蒸汽泄压口通过蒸汽管道和第二支管与热水泵后端的热水出水管连接,热水泵的进口和出口分别接有进口阀和出口阀,水箱的热水出口处的热水出水管上设有水箱热水阀。
所述输烟管道由无缝钢管制成;所述水箱侧面设有有水位表;所述水箱水位高于锅炉的水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锅炉的出烟口与聚烟腔的进气口连接,聚烟腔的出气口与设置于水箱内的输烟管道的进口连接,输烟管道的出口与聚烟室连接,聚烟室内的烟气利用引风机通过出烟管道排入大气;所述水箱接有冷水进水管和热水出水管,所述热水出水管通过热水泵与锅炉的加水口连接,这种结构,锅炉燃烧释放的高温烟气,在通入输烟管道时,把水箱内的冷水加热,再将水箱中的热水通过热水泵输送到锅炉内加热成蒸汽,回收了锅炉燃烧释放的烟气中的热能,比向锅炉内直接加冷水加热节省了锅炉的燃料和加热时间。
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所述锅炉的蒸汽泄压口通过蒸汽管道、蒸汽阀门、第一支管和支路阀门与热水泵前端的热水出水管连接,锅炉的蒸汽泄压口通过蒸汽管道和第二支管与热水泵后端的热水出水管连接,热水泵的进口和出口分别接有进口阀和出口阀,水箱的热水出口处的热水出水管上设有水箱热水阀,这种结构,能够回收锅炉蒸汽泄压口排出的多余蒸汽,增大热水出水管的压力,使热水输送到锅炉内,并同时加热水。最佳方式是水箱水位高于锅炉水位,这样水箱出来的热水本身也有一定的压力。两套增压系统,一是利用热水泵,二是利用蒸汽压力,节约用电,两套系统不是同时使用,当利用热水泵时关闭蒸汽压力,当利用蒸汽压力时关闭热水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锅炉余热节能系统,包括锅炉1,所述锅炉1的出烟口与聚烟腔2的进气口连接,聚烟腔2的出气口与设置于水箱7内的输烟管道3的进口连接,输烟管道3的出口与聚烟室4连接,聚烟室4内的烟气利用引风机6通过出烟管道5排入大气;所述水箱7接有冷水进水管701和热水出水管702,所述热水出水管702通过热水泵8与锅炉1的加水口连接;锅炉1的蒸汽泄压口通过蒸汽管道9、蒸汽阀门10、第一支管901和支路阀门11与热水泵8前端的热水出水管702连接,锅炉1的蒸汽泄压口通过蒸汽管道9和第二支管902与热水泵8后端的热水出水管702连接,热水泵8的进口和出口分别接有进口阀12和出口阀13,水箱7的热水出口处的热水出水管702上设有水箱热水阀14。
作为优选,所述输烟管道3由无缝钢管制成;所述水箱7侧面设有有水位表;所述水箱7水位高于锅炉1的水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九川竹木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九川竹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2992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