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高温粉尘环境的链条及金属密封圈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33436.8 | 申请日: | 2012-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897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胡立成;余初和;吕建东;倪浙龙;宣碧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自强链传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J15/447 | 分类号: | F16J15/447;F16G1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 代理人: | 李久林 |
地址: | 3111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高温 粉尘 环境 链条 金属 密封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链条及金属密封圈,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高温粉尘环境的链条及金属密封圈。
背景技术
国内在煤矿等高粉尘环境中使用的大规格输送链,传统工艺采用不带轴承的滚轮。在高粉尘的环境中滚轮因为粉尘加速磨损,并且因为缺油摩擦发出很大噪音,无法满足客户现场使用要求。
而采用了带有轴承的滚轮,链条在高粉尘环境中运行时,整体轴承内外圈间的侧隙常有粉尘进入整体轴承内部,导致内部轴承卡死;因此常在轴承内设置密封圈,传统轴承处的密封圈材质为橡胶或者石棉,结构简单,密封效果差,且不耐磨,使得链条使用寿命短,噪音大。
国外同类环境使用的链条有部分带有轴承的滚轮,但价格昂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首先提供了一种可以有效阻挡粉尘且价格实惠的金属密封圈,此外又提供了一种使用了上述密封圈的链条,在整体轴承内部有效的阻挡粉尘进入内部轴承,从而可防止轴承卡死。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高粉尘环境的金属密封圈,包括内圈、外圈,在内圈的中心处设有轴孔,在内圈上沿轴孔处向外延伸有内圈导向板,在外圈上沿外圈外周向内延伸有外圈导向板,外圈与内圈插接在一起并留有间隙,且内圈导向板、外圈导向板交错布置,从而形成曲折的通道,在通道内设有粘性油脂,至少在内圈 导向板或外圈导向板的一端设有粉尘入口。
作为优选,所述的内圈导向板有两个,是在内圈上沿轴孔上下边缘分别向外延伸的第一内圈导向板、第二内圈导向板;所述的外圈导向板有两个,是在外圈上沿外圈圆周的上下边缘分别向内延伸的第一外圈导向板、第二外圈导向板,第一、第二内圈导向板与第一、第二外圈导向板交错布置。由此,形成了三层通道,可有效避免粉尘进入。
作为优选,第一外圈导向板的自由端与第一内圈导向板的根部之间形成入口,第二内圈导向板的自由端与第二外圈导向板的根部之间形成出口。从而形成了一个包括进、出口的迷宫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的内圈导向板、外圈导向板均呈折线形。使线路更加迂回,从而可有效阻止粉尘。
一种用于高温粉尘环境的链条,是由多个链节组合而成,单个链节包括两片内链板,两片内链板与套筒过盈配合固定连接,链节之间通过两片外链板和销轴连接,销轴穿设于套筒中并且销轴的两端贯穿于外链板外,销轴的一端通过限位件固定,销轴的另一端套有整体轴承,在整体轴承内设有至少一个如上所述的金属密封圈,金属密封圈套设在整体轴承的内外圈之间,并且抵在整体轴承内外圈的交接处。
作为优选,所述的限位件为卡圈。
作为优选,在整体轴承内设有2个金属密封圈。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链条整体轴承内的金属密封圈采用迷宫式结构,形成了迂回的通道,并在通道内填充有粘性油脂,对灰尘密封效果好,又耐磨。
工作过程为:粉尘通过整体轴承内外圈的间隙,进入整体轴承内部时,必须通过金属密封圈才能进入内部轴承;而金属密封圈内部结构为迷宫式结构,粉尘需在通道内迂回前进,而通道内又填满粘性油脂,所以能有效阻止粉尘进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金属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链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实施例:一种用于高粉尘环境的金属密封圈,如图1、2所示,包括内圈1、外圈2,在内圈1的中心处设有轴孔3,在内圈1上沿轴孔处向外延伸有内圈导向板,在外圈2上沿外圈外周向内延伸有外圈导向板,外圈2与内圈1插接在一起并留有间隙,且内圈导向板、外圈导向板交错布置,从而形成曲折的通道4,在通道内设有粘性油脂5,至少在内圈导向板或外圈导向板的一端设有粉尘入口。
具体的说,所述的内圈导向板有两个,是在内圈1上沿轴孔上下边缘分别向外延伸的第一内圈导向板6、第二内圈导向板7;所述的外圈导向板有两个,是在外圈2上沿外圈圆周的上下边缘分别向内延伸的第一外圈导向板8、第二外圈导向板9,第一、第二内圈导向板6、7与第一、第二外圈导向板8、9交错布置。
再者,第一外圈导向板8的自由端与第一内圈导向板6的根部之间形成入 口10,第二内圈导向板7的自由端与第二外圈导向板9的根部之间形成出口11。为使通道尽可能的迂回,所述的第一、第二内圈导向板6、7与第一、第二外圈导向板8、9均呈折线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自强链传动有限公司,未经杭州自强链传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3343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