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摩托车用蓄电池双层结构电池盖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34035.4 | 申请日: | 2012-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138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何大中;郑尚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创和电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04 | 分类号: | H01M2/04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恒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102 | 代理人: | 王德鉴 |
地址: | 402560 重庆市铜梁县铜***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摩托车 蓄电池 双层 结构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摩托车用蓄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摩托车用蓄电池双层结构电池盖。
背景技术
摩托车用蓄电池电解原液为37%的稀硫酸以及蒸馏水。在反复的充电、放电及使用过程中蓄电池内的稀硫酸和蒸馏水会蒸发产生带酸气体。由于现有的摩托车用蓄电池盖采用单层结构,气室高度较低,带酸气体透过单层结构的电池盖后直接逸出。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反复补充蒸馏水。如此稀硫酸的浓度不断降低,从而缩短了电池的使用寿命。显然,现有技术摩托车用蓄电池双层结构电池盖存在气室较低,带酸气体容易逸出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摩托车用蓄电池双层结构电池盖存在的气室较低,带酸气体容易逸出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摩托车用蓄电池双层结构电池盖。
本实用新型摩托车用蓄电池双层结构电池盖,包括顶盖和底盖,同时,顶盖设置在底盖加液孔一侧;顶盖和底盖上均设置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相互对应的加液孔;顶盖下部和底盖上部均设置有多块不规则隔板,所述隔板扣合后构成弯曲的气体通道;底盖靠近电极的一侧设置有底层通气孔,顶盖的两端设置有上层通气孔。
本实用新型摩托车用蓄电池双层结构电池盖的有益技术效果是双层结构的电池盖有效的增加了盖体中气室的高度,且设置了隔板延伸了逸出气体的流动路径,有利于气体的冷却回流,从而可以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摩托车用蓄电池双层结构电池盖的顶盖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摩托车用蓄电池双层结构电池盖的底盖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摩托车用蓄电池双层结构电池盖作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摩托车用蓄电池双层结构电池盖的顶盖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摩托车用蓄电池双层结构电池盖的底盖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顶盖,2为底盖,3为加液孔,4为隔板,5为底层通气孔,6为上层通气孔。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摩托车用蓄电池双层结构电池盖,包括顶盖1和底盖2,同时,顶盖1设置在底盖2加液孔一侧;顶盖1和底盖2上均设置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相互对应的加液孔3;顶盖1下部和底盖2上部均设置有多块不规则隔板4,所述隔板4扣合后构成弯曲的气体通道;底盖2靠近电极的一侧设置有底层通气孔5,顶盖1的两端设置有上层通气孔6。
在具体实施中,底盖2设置在电池本体上,顶盖1和底盖2扣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气室,且气室内有不规则隔板4扣合组成的气体通道。带酸气体从电池本体逸出后经过底盖2的底层通孔5进入气室,在隔板4扣合后构成的气体通道内流动,再通过顶盖1的上层通气孔6逸出排放到大气中。比起单层结构的电池盖,本实用新型的气室高度更高,不规则隔板4构成的气体通道使得带酸气体的流动路径更长,有利于带酸气体的冷却回流。顶盖1和底盖2上还设置有相互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加液孔3,方便往电池本体内添加所需液体。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创和电池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创和电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3403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采用异形屏蔽板的高速信号连接器
- 下一篇:远控智能燃气表信息安全管理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