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支重轮轮轴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45991.2 | 申请日: | 2012-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204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王丹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泉州市泉永机械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55/15 | 分类号: | B62D55/15;F16N1/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李秀梅 |
地址: | 362600 福建省泉***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支重轮 轮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重轮轮轴。
背景技术
支重轮用于是支承挖掘机和推土机的重量,让履带沿着轮子前进,其主要结构包括轮轴、轮体、端盖、轴套和密封组件,轮轴由位于位于中部的轮体安装段和位于轮体安装段两侧的端盖安装段组成,轮体套设于轮体安装段上,轴套套设于轮体与轮体安装段之间,端盖套设于端盖安装段上,通常轮轴中形成有一端与供油源连通,另一端开口于与轮体安装段外周面的油路,工作时通过油路将供油源中的润滑油导到轴套上,对轴套进行润滑,由于现有的轮体安装段与轮体之间未设置储油机构,无法存储润滑油,而轴套、轮体安装段和轮体之间紧密结合,能够进入轴套的油量较少,因此,轴套、轮体安装段和轮体之间的润滑效果差,容易造成部件间的非正常磨损,缩短支重轮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润滑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的推土机支重轮轮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支重轮轮轴,包括轮轴本体,所述轮轴本体包括位于中部的轮体安装段和位于轮体安装段两侧的第一、第二端盖安装段,其特征在于:所述轮体安装段外周面形成有储油槽,所述轮轴本体中形成有与所述储油槽连通的主油路,所述轮体安装段外周面形成有圆周环绕且与所述储油槽相通的导油槽。
进一步的,所述轮轴本体中形成有一端与所述主油路连通,另一端开口于第一端盖安装段外周面的第一支路;所述轮轴本体中形成有一端与所述储油槽连通,另一端开口于第二端盖安装段外周面的第二支路。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路沿相对水平面45°倾斜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轮体安装段外周面形成有圆周分布的两个所述储油槽,所述主油路通过第三支路与所述储油槽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储油槽的深度沿所述轮体安装段径向延伸,所述储油槽的长度沿所述轮体安装段的轴向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储油槽的深度小于等于所述轮体安装段的直径的四分之一。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在轮体安装段外周面形成有储油槽,且轮轴本体中形成有与储油槽连通的主油路,主油路与外部供油源连接,可向储油槽中注入润滑油,存储于储油槽中的润滑油可在工作时与轴承充分接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大大提高了支重轮的润滑效果,降低了部件间的非正常磨损,有效提高支重轮的使用寿命;在轮体安装段外周面设置导油槽,可引导润滑油与轴套充分接触润滑,提高润滑效果;将储油槽的深度设置为小于等于轮体安装段的直径的四分之一,这样可保证轮轴支承强度,防止因储油槽的开设而影响轮轴支承强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A-A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支重轮轮轴,包括轮轴本体1,轮轴本体1包括位于中部的轮体安装段11和位于轮体安装段11两侧的第一、第二端盖安装段12、13,轮体安装段11外周面形成有圆周分布的两个储油槽112、113,储油槽112、113的深度沿轮体安装段11径向延伸,长度沿轮体安装段11的轴向延伸,储油槽112、113的深度小于等于轮体安装段11的直径的四分之一,轮轴本体1中形成有通过第三支路23与储油槽112、113连通的主油路21,轮体安装段11外周面形成有圆周环绕且与储油槽112、113相通的导油槽111。
轮轴本体1中形成有一端与主油路21连通,另一端开口于第一端盖安装段12外周面的第一支路22;轮轴本体1中形成有一端与储油槽112连通,另一端开口于第二端盖安装段13外周面的第二支路24,第二支路24沿相对水平面45°倾斜延伸。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泉州市泉永机械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泉州市泉永机械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4599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