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玻璃纤维或碳纤维复合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47146.9 | 申请日: | 2012-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526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9 |
发明(设计)人: | 杨贤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贤斌 |
主分类号: | B32B27/04 | 分类号: | B32B27/04;B32B27/12;B32B27/38;B32B27/08;B32B1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玻璃纤维 碳纤维 复合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玻璃纤维或碳纤维复合结构。
背景技术
高强度玻璃纤维或碳纤维平板的生产,按传统的加热模压工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在设备上投入高,且通用性低
若按传统的加热模压工艺,压面积1平方米以上的中板,就需要很大的加热模压机台,在动辄2平米以上的门板及桌板,则需要更大的加热模压机台。这些机台若用来做小部件,则造成设备及电力极大的浪费,而且,加热太小的模具,容易使加热板变形。
2、在模具上投入高且不易操作
按传统的平板生产工艺、因为其平板结构内无高膨胀性的材料(传统的发泡树脂内芯几无二次发泡能力,即使有些有也存在加热发泡冷却后重新回缩的问题),因此必须用强大外力压缩使之成型。
强大外力压缩极易使预制品中的预浸布滑动变形,因此需要模具来固定。为保证这种大模具的品质,必须用非常厚重钢材制作,成本必然很高且非常不易操作。
3、重量太重,成本太高
因为传统平板结构内无高膨胀性的且具结构强度的材料,为了保证品质,一般高强度玻璃纤维或碳纤维平板都做成实心的,即使有些板材里有一些夹芯的发泡材料,也只能占很低的比例。这样就存在重量太重,成本太高的问题。
4、表面不光洁,有很多的针孔气泡。
按传统的加热模压方式,为保证脱模,必须在模具表面涂上离型剂,因为离型剂的作用,加热成型后的产品表面不光洁,有很多的针孔气泡。
为解决这个问题,之前也有人尝试用如下办法解决:用PP树脂(即不饱和树脂)或乙烯基树脂在产品表面厚涂:可较好解决表面针孔气泡等问题,但其强度不够,PP树脂不耐冲击且重量太重。或用厚树脂层(亦称胶衣)覆盖在纤维布上成型:此方法近年渐渐流行,但其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太重且成本高。
5、箱状物生产存在的问题:一是内外模之间的间隙有限,预浸布或预制复合布的尺寸太厚,塞不进,尺寸太薄,产品表面不平整,不饱满;二是鉴于前述问题,一体成型壁较厚的箱状物在工艺上很难实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强度高且重量轻的玻璃纤维或碳纤维复合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玻璃纤维或碳纤维复合结构,其包括纤维布基发泡环氧树脂布层(3)和环氧树脂预浸纤维布层(4),环氧树脂预浸纤维布层(4)裹覆在纤维布基发泡环氧树脂布层(3)上,经加热加压发泡成型。
上述玻璃纤维或碳纤维复合结构,还包括内芯层(1),纤维布基发泡环氧树脂布层(3)裹覆在内芯层(1)上,经加热加压发泡成型。
上述玻璃纤维或碳纤维复合结构,还包括内芯层(1)和加强层(2),加强层(2)裹覆在内芯层(1)上,纤维布基发泡环氧树脂布层(3)裹覆在加强层(2)上,经加热加压发泡成型。
玻璃纤维或碳纤维复合结构,还包括内芯层(1)和加强层(2),纤维布基发泡环氧树脂布层(3)裹覆在内芯层(1)上,加强层(2)裹覆在纤维布基发泡环氧树脂布层(3)上,环氧树脂预浸纤维布层(4)裹覆在加强层(2)上,经加热加压发泡成型。
上述内芯层(1)的材质为酚醛发泡树脂片、PU发泡树脂片、PE发泡树脂片或EPS发泡树脂片。
上述加强层(2)的材质为钢丝网、铝合金网或小钢条。
玻璃纤维或碳纤维复合结构还包括印刷层(5),印刷层(5)裹覆在环氧树脂预浸纤维布层(4)上。
上述加热温度为90℃-100℃(低温环氧树脂)或120℃-150℃。
本实用新型产品强度高、制作成本低、重量轻、应用范围广泛。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图中:1-内芯层,2-加强层,3-纤维布基发泡环氧树脂布层,4-环氧树脂预浸纤维布层,5印刷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贤斌,未经杨贤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4714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