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流管道内驱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47458.X | 申请日: | 2012-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354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16 |
发明(设计)人: | 洪俊安;周诗寒;谢剑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L3/00 | 分类号: | B01L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禹小明 |
地址: | 510665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管 驱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力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微流管道内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流体——无论是样本或试剂的自动化或手工处理已成为实验室中的基本而主要的工作,面对的繁多的流体处理工作,实验室不得不增加人手或增加自动化设备的投入,以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尽管如此,大量流体的处理所带来的时间、空间、试剂、样品、实验室耗材、人力、等资源的消耗及流体处理后产生的废液、废物仍相当可观。如有一种方法的发明及应用能将一个或数个实体实验室的功能整合到一个小型的耗材中,样品(极小量)及试剂(极小量)均装载在此耗材里,然后通过流体的管道驱动装置,将样品及试剂驱动到特定的区域进行反应,很短的时间内就可检测出结果,检测后产生的废物直接存储在小型的耗材中,随后可以直接丢弃耗材,那么这种技术将对实验室的微型化、集约化、多功能化发展,检测方法的高分辨、高微量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相对于传统的实验模式具有巨大的优势,发展前景不可限量。这种方法就是流体微流控制技术。
流体微流控制技术是一种针对极小量(10-9--10-18L)的流体进行操控的系统科学技术,其特点是在特殊的耗材上将待分析的样品、反应试剂容纳在特定的区域中,通过控制驱动装置来驱动流体在微通道内的流动、驱动或存储,从而达到自动控制不同流体间的混合、分离、反应及检测。
近年来微流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在化学、医药及生命科学等领域上造成革命性的冲击。而生物芯片更被视为是后基因时代(Post-Genome Era)用来解读基因序列之重要工具。微流体生物芯片目前受到极大的重视。微流体芯片,又被称为“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它是利用微机电技术将一般实验室所使用的分离纯化混合,以及反应等装置微小化到微型耗材上,以进行生化反应、过程控制或分析。可对微量流体(包括流体和气体)进行复杂、精确的操作,如:混合和分离微量流体、化学反应、微量分析等等。微流体芯片还可以在稀有细胞的筛选、信息核糖核酸的提取和纯化、基因测序、单细胞分析、蛋白质结晶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因为其具有体积轻巧、使用样品/试剂量少、反应速度快、大量平行处理及可抛弃式等优点,因此在生物技术研究上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现有的流体检测技术均需要将被检测的流体用容器装载,然后进行检测,但是由于现有的装载容器均是单向管道,流体在容器内单向的流动,因此在一个容器内的流体只能进行一次的检测,当需要对流体进行多次,多个试验检测时,则需要对多个流体样品进行检测,或者手多次动装载同个样品。但是上述的方法则存在以下问题:
1、当需要检测一种流体的多项指标时,需要对该流体的多个样品进行检测,由于不同的指标对应的是不同的样品,则会大大减弱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当对通过一个样品组织进行多次或多项指标的检测时,则由于需要手动进行操作,会导致该样品受到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有效提高流体检测效率和准确度的微流管道内驱动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的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
一种微流管道内驱动装置,包括,流体腔和通道膜,所述通道膜上设置有微流管道和振动腔,所述流体腔包括回收孔和输出孔,所述振动输入端通过微流管道与输出孔连接,所述微流管道包括进液口和排液口,排液口与回收孔连接,进液口通过微流管道与振动腔输出端连接,振动腔用于提供动力使流体从流体腔的输出孔经振动腔和微流管道运动到回收孔。
优选地,所述流体腔还包括装载口,所述装液用于将流体装载到流体腔中,所述装载口上设置有密封盖。
优选地,还包括基板和振动膜,所述流体腔设置在基板上,所述的振动膜覆盖在通道膜上,所述基板覆盖在振动膜上,所述输出孔经过基板与通道膜连接。
优选地,所述进液口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流体由流体腔流动到振动腔,所述第一单向阀结构为:包括设置在上基板的第一凸台和所述振动膜上设置的第一溢流槽,所述第一凸台向通道膜方向突出,所述第一凸台上设置有小孔,所述振动膜上的第一溢流槽设置在小孔周边,所述流体从流体腔经过小孔和第一溢流槽进入到微流管道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4745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低阻高效密点旋击粉碎锤
- 下一篇:器皿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