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面向基站备用电源的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47766.2 | 申请日: | 2012-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716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李永宁;高健;李坤兹;刘中明;武珂;宋立芳;杨庆;史强;李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安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2J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9 | 代理人: | 郭振兴;丛芳 |
地址: | 23006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面向 基站 备用 电源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电源控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面向基站两种备用电源的自动切换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基站是指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基站的正常运转依赖可靠的供电设备。
现有的基站普遍安装阀控铅酸蓄电池作为后备电源,在交流市电断电时能够为基站不间断供电。
然而,现有的阀控铅酸蓄电池在反复深度放电的情况下会出现容量急剧下降寿命缩短的问题,从而影响基站的后备电源的供电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面向基站备用电源的控制装置,以实现防止基站后备电源的使用寿命缩短,以及提高基站的供电可靠性。
一种面向基站备用电源的控制装置,包括铁锂电池组、铁锂电池检测模块、铅酸电池组、铅酸电池检测模块、控制设备、四个直流接触器和二极管,直流接触器包括控制线圈,其中,铁锂电池组和铁锂电池检测模块连接,铅酸电池组和铅酸电池检测模块连接,铁锂电池检测模块和铅酸电池检测模块分别与控制设备连接,控制设备分别与四个直流接触器控制线圈连接,铁锂电池组与第一直流接触器连接,铅酸电池组与第二直流接触器连接,第三直流接触器和第四直流接触器分别与一般负载和重要负载连接,四个直流接触器控制器支路与母线连接,二极管与第一直流接触器并联。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原有基站的铅酸电池组供电回路基础上增加铁锂电池组供电回路,并由控制设备实现停电时铁锂蓄电池组优先放电,并在放电容量(或电压)低于预设值时,作为热备电源,再由铅酸蓄电池独立供电,待铅酸蓄电池放电容量(或电压)低于铁锂蓄电池组电压的差值超过二极管导通值时,铁锂蓄电池组通过二极管与铅酸蓄电池并联供电,从而减少铅酸蓄电池深度放电,延长了基站备用电源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基站的供电可靠性。其中二极管在第一和第二直流接触器先离后合的瞬间切换起续流作用,保证负载不中断供电,在铁锂电池组优先放电后铅酸蓄电池组独立放电时起隔离作用,并在铅酸蓄电池组放电电压低于铁锂电池组的差值大于二极管导通值时导通,实现两组电池并联供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面向基站备用电源的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面向基站备用电源的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铅酸蓄电池由于性能稳定,性价比高成为目前通信基站中最普遍使用的后备电源,采用全浮充方式,温度控制在25度以下时,理论上可以实现10年左右的使用寿命。然而,对于经常停电的基站由于在高温环境下铅酸蓄电池反复深度放电而造成使用寿命仅为理论使用寿命的一半以下。
为了防止铅酸蓄电池的使用寿命缩短,经过研究,公开了一种面向基站备用电源的控制方法、装置、控制器和系统,以实现防止基站后备电源的使用寿命缩短,以及提高基站的供电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面向基站备用电源的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该方案是通过现有开关电源监控模块进行升级,利用RS485或RS232通信接口接收两组蓄电池检测模块上传的信息,分别控制两个继电器向第一直流接触器和第二直流接触器下发切换信号,实现两组蓄电池优势互补。如图1所示,该面向基站备用电源的控制装置,包括铁锂电池组、铁锂电池检测模块、铅酸电池组、铅酸电池检测模块、控制设备、四个直流接触器(包括第一直流接触器71、第二直流接触器72、第三直流接触器73和第四直流接触器74)、二极管D和四个分流器,直流接触器包括控制线圈C1、C2、C3和C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安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安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477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