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煤炭的碳氢组分分级转化的气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48788.0 | 申请日: | 2012-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960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金红光;张筱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0J3/60 | 分类号: | C10J3/60;C10J3/66;C10J3/00;C10J3/72;C01B3/02;C01B3/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9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炭 碳氢 组分 分级 转化 气化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属于能源动力与煤化工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外燃供热的煤炭的碳氢组分分级转化的气化系统。
由于煤炭与气体燃料的品质及其能量转换利用方式的不同,使得燃煤电厂的发电效率比天然气联合循环电站低10~15个百分点。目前,为了实现煤炭的高效洁净利用,无论是化工生产过程还是IGCC发电系统,都必须先将煤气化,为煤炭的高效利用创造必要条件。
煤气化过程是以煤或煤焦为原料,以氧气(空气、富氧或工业纯氧)、二氧化碳、水蒸汽等作气化剂(或称气化介质),在高温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将煤或煤焦中的可燃部分转化为可燃性气体的工艺过程。煤气化所得的合成气或煤气的成分取决于燃料、气化剂的种类以及进行气化过程的条件。煤气化方法的分类多种多样,应用较为广泛的四种气化炉为鲁奇炉、恩德炉、德士古炉和谢尔炉,其冷煤气效率在65%~80%左右。
现有技术中,煤气化过程由于需要纯氧与煤反应,因此需要空气分离装置。产生的合成气进行净化除尘才能使用,还需要废热锅炉回收余热。这使得煤气化效率较低,投资成本很高。
同时不同煤气化方法对煤种的要求各有不同。我国煤碳可采量约为1万亿吨,分为褐煤、烟煤和无烟煤。鲁奇炉可采用褐煤和部分烟煤(长焰煤、不粘煤、弱粘煤和气煤),可用资源量为5934.5亿吨,占总资源量的58%。德士古炉可采用大部分的烟煤,可用资源量为6728.8亿吨,占总资源量的66%。谢尔炉可采用褐煤和几乎全部的烟煤,资源量为9242亿吨,占总资源量的91%。恩德炉可采用褐煤和少部分烟煤(长焰煤和不粘煤),可用资源量为4479.6亿吨,占总资源量的44%。
本实用新型中同时还涉及煤炼焦技术,传统的炼焦技术所需要的煤种主要是烟煤中的主焦煤和肥煤,仅占总资源的约9%。而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为粗炼焦技术,大部分的褐煤和烟煤均可以使用,可用煤种占总资源量的约九成。
综上所述,煤炭的气化过程的应用推广,还存在着气化效率低、设备投资成本高和煤种限制等障碍。因此,无论对于化工行业还是电力部门,如何提高煤炭气化的效率,降低煤炭气化的投资成本,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对于我国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以及能源可持续发展也是革新性突破。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煤炭的碳氢组分分级转化的气化系统,该系统基于燃料“组分对口,分级转化”的原则,将煤炭气化分为碳化、生产一氧化碳化、变换产氢三个步骤。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煤气化系统中,首先将煤炭进行碳化提纯,得到粗焦炭,然后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最后通过变换反应生成氢气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供给焦炭一氧化碳化单元。通过氢气、一氧化碳和焦炉煤气混合可以得到不同碳氢比的合成煤气。煤炭的碳化过程和一氧化碳生成过程所需热量由燃煤提供。相比于传统气化方法中的所有反应在气化过程中同时进行,本实用新型的新气化系统将不同的反应分类,在碳化、一氧化碳化和变换产氢过程中分别进行。而且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煤气化系统不需要氧气参与反应,具有气化效率高、设备投资成本低、煤种不受限制以及气化产物可灵活调节等多种优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煤炭的碳氢组分分级转化的气化系统,该系统基于燃料“组分对口,分级转化”的原则,将煤炭气化分为碳化、生产一氧化碳化、变换产氢三个步骤。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煤气化系统中,首先将煤炭进行碳化提纯,得到粗焦炭,然后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最后通过变换反应生成氢气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供给焦炭一氧化碳化单元。通过氢气、一氧化碳和焦炉煤气混合可以得到不同碳氢比的合成煤气。煤炭的碳化过程和一氧化碳生成过程所需热量由燃煤提供。相比于传统气化方法中的所有反应在气化过程中同时进行,本实用新型的新气化系统将不同的反应分类,在碳化、一氧化碳化和变换产氢过程中分别进行。而且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煤气化系统不需要氧气参与反应,具有气化效率高、设备投资成本低、煤种不受限制以及气化产物可灵活调节等多种优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487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煤枪管
- 下一篇:一种干熄焦二次除尘焦粉的回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