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卫星导航接收机信号分路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49848.0 | 申请日: | 2012-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147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陈少华;张勋;李春波;李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航天长征火箭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06 | 分类号: | H04B1/06;H04B7/185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臧春喜 |
地址: | 1000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卫星 导航 接收机 信号 分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卫星导航接收机信号分路器,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卫星导航接收系统中的高隔离度信号分路器,属于定位导航与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卫星导航接收机信号分路器是卫星导航接收系统的一部分。卫星导航接收机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使用高度集成的频综电路生成本振信号,与输入的卫星信号进行IQ正交混频解调,输出基带信号进行后续解调。混频器件对本振信号的幅度要求在0dBm左右,经过电路隔离和结构屏蔽,在射频端口处的本振辐射能量可能达到-60dBm,而卫星信号能量较弱,经天线接收和低噪声放大器放大后在-90~-100dBm左右,两者相差30~40dB。当接收机信道方案采用高本振(零中频)方案时,将卫星信号直接变频到基带进行解调,本振信号与卫星自身信号处于同一频带,根据零中频解调原理,经过混频并隔直后,基带信号中将不含有本振信号的能量,所以即使本振能量相对于卫星信号高出很多也不会对同一接收机的工作形成影响。但系统只装备一部卫星接收天线时,多部接收机需共用天线,但不同接收机之间本振频率不同,混频后能量无法滤除,某一台接收机辐射或泄露的本振能量可能对另外的接收机构成干扰,导致各个接收机不能兼容工作。普通的射频分路装置只能达到20dB左右的隔离度指标,无法解决接收机之间的本振抑制需求,需要研制一款高隔离度的新型分路装置,将卫星信号分路传输给各个接收机,同时对接收机反向传输的本振信号进行有效隔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卫星导航接收机信号分路器,本实用新型信号隔离度高,兼容性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卫星导航接收机信号分路器,由第一低通滤波器、第二低通滤波器、第一隔直电路、第二隔直电路、第三隔直电路、第一隔离器、第二隔离器、射频分路器和滤波电路组成,第三隔直电路的输入端接卫星射频输入信号,第一隔直电路的输出端接射频分路器的输入端,射频分路器将卫星射频输入信号分路成两路射频信号,其中一路射频信号依次经过第一隔离器和第一隔直电路形成射频输出信号,另外一路射频信号依次经过第二隔离器和第二隔直电路形成另外一路射频输出信号,两路射频信号分别由两个卫星导航接收机接收,其中一个卫星导航接收机输出的直流馈电信号依次经过第一低通滤波器和第二低通滤波器为卫星接收天线端的低噪声放大器供电,滤波电路一端接地,另外一端接在第一低通滤波器与第二低通滤波器之间。
所述射频分路器采用LRPS-2-11型分路器,第一隔离器和第二隔离器采用TG102M3-10型铁氧体隔离器,第一低通滤波器和第二低通滤波器采用MLCI2B1608A56NJB电感型滤波器,第一隔直电路、第二隔直电路和第三隔直电路采用CC41-0603-CG-50V-101-J型电容。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射频隔离器技术,利用其正向传输损耗小,反向传输损耗大的原理实现射出端口各路高隔离的特性,与传统信号分路装置比较,将隔离度提高了20dB以上,实现输出各端口间高隔离度特性,同时改善了射频端口的驻波特性,解决了多部卫星导航接收机共用一部天线同时兼容工作的问题。
(2)该装置采用微带射频分路器和射频隔离器对卫星信号进行分路,并通过两级低通滤波器对前级低噪声放大器进行馈电,该装置可对卫星射频输入信号单向传输,并抑制输出口的本振信号反向传输,兼容性强。
(3)本实用新型可用于同类型接收机产品的高隔离度卫星信号分路器装置,工作灵活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组成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航天长征火箭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航天长征火箭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498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