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柔性载带收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50133.7 | 申请日: | 2012-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223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王振荣;陈概礼;尹小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新阳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H23/18 | 分类号: | B65H23/18;B65H20/02;B65H23/26 |
代理公司: | 上海脱颖律师事务所 31259 | 代理人: | 李强 |
地址: | 201616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柔性 载带收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柔性载带收卷装置。
背景技术
柔性载带是以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为基材制成的一种具有高度可靠性,绝佳的可挠性印刷电路板。柔性载带具有配线密度高、重量轻、厚度薄等特点。柔性载带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经常需要在其表面镀上金属膜,如镀铜、镀锡等。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在卷装的柔性载带安装在电镀装置上进行电镀,然后利用收卷装置将电镀好的柔性载带收卷起来。目前的一种柔性载带收卷装置包括机架、主动轮、张紧轮和收卷轮。主动轮、张紧轮和收卷轮转动地安装在机架上。主动轮由第一电机驱动。收卷轮由第二电机驱动。柔性载带电镀好以后,由主动轮驱动,经由张紧轮张紧后,被收卷轮收卷起来。现有的这种收卷装置存在如下不足:柔性载带重量轻、厚度薄;主动轮由第一电机驱动,收卷轮由第二电机驱动。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经常不同步,当第一电机转速大于第二电机时,柔性载带在收卷轮和主动轮之间会产生褶皱或层叠损坏柔性载带;当第一电机转速小于第二电机时,就会使得柔性载带被拉得很紧,甚至拉断,从而损坏柔性载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使得主动轮和收带轮的转速相适应,避免产生皱折或拉断损坏柔性载带的柔性载带收卷装置。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柔性载带收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主动轮和收带轮;所述主动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机架上,用于驱动柔性载带移动;所述收带轮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机架上,用于将柔性载带卷绕成卷。
优选地是,还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主动轮连接并驱动所述主 动轮转动,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收带轮连接并驱动所述收带轮转动。
优选地是,还包括调节件,所述调节件包括配重轮,所述配重轮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所述机架上。
优选地是,所述机架上开设有滑槽,所述配重轮沿所述滑槽上下运动地设置;所述调节件还包括至少一个检测元件,所述检测元件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检测元件设置在所述配重轮的运动路线上,用于检测配重轮是否到达指定高度。
优选地是,还包括压紧组件,所述压紧组件与所述主动轮相对设置,将所述柔性载带压靠在主动轮表面。
优选地是,所述压紧组件包括压紧轮,所述压紧轮可转动地设置;所述压紧轮与所述主动轮相对设置,柔性载带自所述压紧轮与主动轮之间穿过;所述压紧轮将柔性载带压靠在主动轮上。
优选地是,所述压紧组件还包括弹性装置;所述压紧轮设置于弹性装置与所述主动轮之间;压紧轮与主动轮距离增大时,弹性装置受压缩变形而产生弹性变形力。
优选地是,所述压紧组件还包括固定轴和转动板,所述固定轴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转动板一端安装在所述固定轴上,另一端安装有可转动的压紧轮;所述压紧轮与所述弹性装置分别安装在所述转动板的一侧;所述固定轴可转动地安装在机架上,或转动板可转动地安装在固定轴上、固定轴固定安装在机架上。
优选地是,还包括至少一个张紧轮,所述张紧轮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张紧轮设置在所述收带轮和主动轮之间。
优选地是,还包括至少一个止动装置;所述止动装置具有伸缩件,所述伸缩件与所述张紧轮相对设置;所述伸缩件伸出后与所述张紧轮夹持柔性载带,使柔性载带停止输送。
优选地是,所述的止动装置设置于所述配重轮与所述收带轮之间。
本实用新型柔性载带收卷装置通过设置调节件,通过检测配重轮的位置可以判断柔性载带的张紧程度和输送速度是否合适,为调整收卷速度或者放料速度提供依据或者自动调节收 卷速度和放料速度,使得主动轮和收带轮的转速相适应。从而确保收卷与放料的速度相适应,使电镀工作平稳进行,避免产生皱折或拉断损坏柔性载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柔性载带收卷装置一种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柔性载带收卷装置工作时的立体图。
图3为图2所示柔性载带收卷装置的正视图。
图4为图3所示柔性载带收卷装置的一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柔性载带收卷装置的另一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新阳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新阳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5013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用户多流波束赋形方法和装置、以及基站
- 下一篇:节能型除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