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笔记本计算机安全使用防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56324.4 | 申请日: | 2012-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256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李英梅;夏伟宁;黄玉妍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20 | 分类号: | G06F1/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25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笔记本 计算机 安全 使用 防护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笔记本计算机安全使用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笔记本计算机使用的越来越普及,笔记本计算机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首先是笔记本内部由于空间狭小而电子元器件发热量大,笔记本计算机的散热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笔记本计算机因为散热不当导致爆炸的事情时有发生,对使用者的财产及人身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另外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笔记本电脑的辐射问题,经过辐射测试,笔记本计算机的显示屏前0.1米0.13μT,显示屏前0.3米0.10μT,显示屏侧面0.3米0.13μT,键盘上方0.19μT,电源适配器0.22μT。测试结果显示笔记本键盘辐射稍强,电源适配器最大。笔记本计算机的辐射集中在键盘上方,据医学报告指出每天使用计算机4-6小时,三年后得到癌症的机率比正常人多26%。
针对笔记本计算机的散热和辐射问题,现有技术通常通过空气流动达到散热的目的,保证笔记本计算机的稳定工作,普遍的做法是在笔记本计算机的底部设置一个进风口,一个散热口达到空气对流的目的,但是这种被动式的空气对流方式的散热效果并不理想,另外现在笔记本计算机也没有采取有效的防辐射措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笔记本计算机安全使用防护装置,能够有效地解决笔记本计算机的散热和辐射问题。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笔记本计算机安全使用防护装置,包括具有空腔的支座,所述的支座上具有与所述的空腔连通的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的进水管和所述的出水管分别通过电磁阀连接循环水箱,所述的支座上方安装透明防护套,所述的透明防护套上面具有防辐射涂层。
所述的笔记本计算机安全使用防护装置,所述的支座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的温度传感器连接控制器,所述的控制器连接所述的电磁阀。
所述的笔记本计算机安全使用防护装置,所述的透明防护套的厚度为0.5-2mm。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水冷的方式给笔记本计算机散热,通过水流主动带走热量,有效解决了笔记本计算机的散热问题,避免了笔记本计算机因为温度过高而造成烧毁甚至爆炸的问题。并且由于试验测得笔记本计算机的主要位置在键盘位置,本实用新型设置有透明防护套,并在透明防护套外设置防辐射图层,将笔记本计算机的键盘置入透明防护套中,不影响其使用的同时有效隔离了笔记本计算机的辐射,利于使用者的身体健康。
2.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将采集到的温度信息反馈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预设的温度调节水流的大小,当温度过高的时候,控制器控制电磁阀将水流调节较大,利于笔记本计算机的快速散热,当温度较低的时候,控制器控制电磁阀将水流调节较小,利于节能。
3.本实用新型的透明防护套的厚度设置为0.5-2mm,有效隔离辐射的同时不影响键盘使用的手感和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图1的A-A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附图1-2所示:笔记本计算机安全使用防护装置,包括具有空腔1的支座2,所述的支座上具有与所述的空腔连通的进水管3和出水管4,所述的进水管和所述的出水管分别通过电磁阀5连接循环水箱6,所述的支座上方安装透明防护套7,所述的透明防护套上面具有防辐射涂层8。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的笔记本计算机安全使用防护装置,所述的支座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9,所述的温度传感器连接控制器10,所述的控制器连接所述的电磁阀。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或者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的笔记本计算机安全使用防护装置,所述的透明防护套的厚度为0.5-2mm。
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实用新型的未尽事宜,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未经哈尔滨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5632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