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干扰的通知方法、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01446.5 | 申请日: | 2012-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1831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7 |
发明(设计)人: | 赵悦莹;王宗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52/34 | 分类号: | H04W52/3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熊永强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干扰 通知 方法 控制 相关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干扰的通知方法、检测方法及相关设备,其中所述通知方法包括:微基站检测所述微基站的负载情况;所述微基站根据所检测到的负载情况,动态设定辅助导频信道的发射功率,所述微基站广播所述辅助导频信道,以使检测到该辅助导频信道的用户设备将所述用户设备检测结果上报给宏基站,以使所述宏基站对所述用户设备对所述微基站造成的干扰进行控制。本发明有效控制了处于微基站的非软切换区域内的用户设备对微基站的干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干扰的通知方法、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宏蜂窝组网中,由于小区半径一般较大,处于边缘地带的用户得不到较好的覆盖,性能得不到保障。此外,在宏蜂窝的热点话务区,由于用户数较多,也存在一部分用户性能得不到保障的情况。
因此,目前异构网(Heterogeneous Network,Hetnet)(宏微基站组网)的组网方式受到了很多网络厂商的青睐。在异构网形态下,利用微蜂窝基站对宏蜂窝的盲区进行补盲,或者在宏蜂窝基站的热点话务区利用微蜂窝基站吸收话务,可以提升小区的容量,保障用户体验。
但是,在异构网中,由于微蜂窝基站的发射功率较宏蜂窝基站小(宏基站一般发射功率为43dBm,微基站一般发射功率为37dBm,或者30dBm),因此,上下行功率平衡点是不相同的,也即下行宏基站和微基站到达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功率相同的点,与上行UE到达宏基站和微基站功率相同的点是不相同的。目前UE的无线连接状况是由下行测量确定的,如果UE最初驻留在宏基站,并测量到宏基站的公共导频信道质量大于微基站的公共导频信道质量一定值,则将微基站加入到激活集,其中宏基站是服务小区,而微基站是非服务小区;相反,如果UE最初驻留在微基站,并测量到宏基站的公共导频信道质量大于微基站的公共导频质量一定值,则将宏基站加入到激活集。其中微基站是服务小区,宏基站是非服务小区。并且,当UE测量的宏基站的公共导频信道质量与微基站的公共导频信道质量的差值在一定范围内时,也即UE处于软切换区域时,UE可同时与宏基站和微基站通讯,但是实际通讯中,当UE处于微基站的非软切换区域时,UE指向宏基站的上行发送仍然会对微基站造成较大的干扰,此时,由于UE不处于软切换区,微基站无法获知干扰源的存在,无法干扰进行控制,因此需要引入机制来解决异构网下非软切换区干扰控制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干扰的通知方法、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可在异构网环境下,有效控制处于微基站的非软切换区域内的用户设备对微基站的干扰。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干扰的通知方法,其可包括:
微基站检测所述微基站的负载情况;
所述微基站根据所检测到的负载情况,动态设定辅助导频信道的发射功率,所述微基站广播所述辅助导频信道,以使检测到该辅助导频信道的用户设备将所述用户设备检测结果上报给宏基站,以使所述宏基站对所述用户设备对所述微基站造成的干扰进行控制。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微基站广播所述辅助导频信道包括:
所述微基站连续广播所述辅助导频信道;
或者,所述微基站周期性地广播所述辅助导频信道;
或者,所述微基站按照指定不规律的时间间隔广播所述辅助导频信道。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辅助导频信道为主公共导频信道、从公共导频信道、同步信道中的任一种。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辅助导频信道为主公共导频信道、从公共导频信道、同步信道之外的导频信道,并通过信道标识与所述主公共导频信道、从公共导频信道、同步信道进行区分。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干扰的控制方法,其可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0144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