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倾卸车体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02294.0 | 申请日: | 2012-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892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03 |
发明(设计)人: | 浦中恭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B60P1/04 | 分类号: | B60P1/04;B60K1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岳雪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倾卸 车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倾卸车体,特别是涉及用于加热该车体的排出气体流路的改良。
背景技术
在矿山等工作的大型自卸卡车具有起伏自如地支承于车架的车体。在车体内装载有砂土等,在搬运至规定地点后,通过将车体变为立起姿态来排出砂土等。
在该排出时,为了防止砂土附着在车体的内表面,利用设置于车体的肋的内部空间而形成排出气体流路,使来自发动机的排出气体在排出气体流路内流通,从而加热车体。通过加热车体,使包含在砂土中的水分蒸发而变为干燥状态,从而使砂土良好地从车体内表面脱离(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由于车体内的砂土容易附着在形成于车体前面板与底板之间的边界部分的拐角部分以及由前面板、底板及左右侧板形成的角部分的拐角部分,因此,将与上述拐角部分对应地设置的肋的内部空间用作排出气体流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4-1305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作为车体,根据底部分的形状大致分为多个种类。例如,如专利文献1的记载,除了主流的具有平坦底板的平车体(フラットボディ)以外,还有在利用平行于车辆的左右方向(宽度方向)的线形成截面的情况下截面呈V形的V形车体、从相同方向观察截面时呈朝下方鼓出的圆形车体等。
在平车体的情况下,除了前面板与底板的拐角部分的内侧曲率半径(R:也存在称为R的情况)小以外,由于沿左右方向形成为直线状,所以将沿该拐角部分的直线状的水平肋设置在前面板上,从而能够将该肋的内部空间用作排出气体流路,并且能够良好地加热拐角部分。另外,肋呈直线状在生产性和成本方面以及不产生不必要的重量增加方面都存在优点。
但是,在V形车体和圆形车体的情况下,如果设置直线状的肋,则底板比肋更向下方鼓出,导致由前面板和底板形成的拐角部分离开肋,因此,不能利用通过肋内的排出气体充分加热拐角部分,存在砂土脱离性(土離れ)变差的问题。
相对于此,也考虑使肋形成为沿V形或圆形的形状的应对方案,但是在上述生产性、成本、减轻重量方面存在问题,从而不能采用。
另外,在平车体中,在为了取得砂土脱离效果而增大前面板与底板的拐角部分的内侧曲率半径的情况下,设置异形截面的肋以覆盖由弯曲面形成的拐角部分,但是,由于其与上述情况相同在生产性、成本、减轻重量方面存在困难,所以在从拐角部分向上方错开的位置,相对于前面板的平坦面设置直线状的肋,从而仍然存在肋脱离拐角部分而不能良好地加热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倾卸车体,即使在采用设置直线状的肋而使拐角部分离开肋的形状的倾卸车体的情况下,也能够良好地加热拐角部分。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第一发明的倾卸车体具有:前面板、设置于所述前面板的下部侧的底板、一体地设置于所述前面板及所述底板的侧面的左右一对侧板,在所述前面板的外表面的下部侧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中空下侧肋、下端侧与所述下侧肋连通的左右一对纵肋,包括所述下侧肋及所述纵肋的各内部空间在内形成排出气体流路,箱状的流路形成部以与该倾卸车体的外表面接合的状态与所述排出气体流路连通,该流路形成部使在该排出气体流路流动的排出气体在比所述下侧肋更靠下方侧的位置迂回。
第二发明的倾卸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气体流路与所述流路形成部经由设置于所述下侧肋的开口部连通。
第三发明的倾卸车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侧肋设置有多个所述开口部,在邻接的开口部之间,所述下侧肋的内部空间被隔板封闭。
第四发明的倾卸车体,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下侧肋的所述开口部利用从所述下侧肋的内部空间侧延伸设置的隔板,至少被划分为第一开口部及第二开口部。
第五发明的倾卸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流路形成部与所述下侧肋的下部接合。
第六发明的倾卸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流路形成部被设置为,与所述下侧肋的左右方向的至少中央对应。
第七发明的倾卸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流路形成部被设置为,与所述下侧肋的左右方向的至少两端对应。
第八发明的倾卸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流路形成部被设置为,与所述下侧肋的左右方向大致整个区域对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022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SnO2纳米棒有序阵列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
- 下一篇:行星齿轮式变速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