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03688.8 | 申请日: | 2012-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05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松野真辅;猿渡秀乡;山本大;近藤亚里;栗山博道;佐竹秀喜;久保木贵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 |
主分类号: | H01M4/131 | 分类号: | H01M4/131;H01M4/136;H01M4/485;H01M4/58;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王灵菇;白丽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电 二次 电池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所含的负极活性物质的表面可形成SEI被膜(SEI: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以下称为“被膜”。)。该被膜是通过在初次充放电时电解液在负极上被还原分解而形成的。一旦形成该被膜,则可抑制电解液与负极的反应。但是,这样的被膜在使用了钛酸锂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难以形成。这是因为含有钛酸锂的负极的锂离子嵌入脱嵌电位比以往的电池中使用的负极的锂离子嵌入脱嵌电位高。如果被膜的形成不充分,则不能抑制电解液与负极的反应。特别是,在以接近充满电的状态、在高温下储存电池时,电解液的分解反应增大,因而,因电解液分解而产生的气体增加,其结果是,存在电池膨胀的问题。此外,还存在内部电阻上升,容量维持率下降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1684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3398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抑制储存时的气体产生,从而抑制膨胀及容量变差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在一个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正极、包含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和非水电解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负极活性物质层含有二氧化碳,且在200℃下被加热1分钟时,每1g释放出0.1ml以上且5ml以下的二氧化碳。
在另一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含:对负极活性物质的粉末进行加热、干燥的工序;在露点为-10℃以下的气氛下,制备含有加热后的负极活性物质的粉末的料浆的工序;和,在露点为-10℃以下的气氛下使用料浆制作负极的工序。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示意剖视图。
图2是图1的A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实施例及比较例的负极的高温裂解GC/MS测定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扁平型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示意剖视图。图2是图1的A部的放大剖视图。电池1具备卷绕电极组2。卷绕电极组2被收纳在外包装部件3中。在外包装部件3内进一步填充有非水电解质(未图示)。
卷绕电极组2是在正极4与负极5之间夹着隔膜6而形成的叠层体。在将该叠层体卷绕成涡旋状后,通过加压得到扁平形状的卷绕电极组2。
如图1所示,在卷绕电极组2的外周端附近,正极端子7与正极4连接,负极端子8与负极5连接。关于外包装部件3,可使用层压薄膜制的外包装袋。通过以正极端子7及负极端子8伸出的状态对外包装部件3的开口部进行热封,可以将卷绕电极组2及非水电解质密封。再有,外包装部件3并不限于层压薄膜制的外包装袋,例如也能够使用金属制的罐等。
正极4具备正极集电体4a及正极活性物质层4b。正极活性物质层4b含有正极活性物质及任意添加的导电剂及粘结剂。正极活性物质层4b形成在正极集电体4a的单面或两面上。
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例子,包括锂锰复合氧化物、锂镍复合氧化物及含锂磷酸化合物。
作为锂锰复合氧化物的例子,包括LiMn2O4这样的复合氧化物及例如Li(MnxAly)2O4(这里x+y=1)这样的用异种元素替换Mn的一部分而得到的含有异种元素的锂锰复合氧化物。
作为锂镍复合氧化物的例子,包括LiNiO2等氧化物及例如Li(NixMnyCoz)O2及Li(NixCoyAlz)O2(这里x+y+z=1)这样的用异种元素替换Ni的一部分而得到的含有异种元素的锂镍复合氧化物。
作为含锂磷酸化合物的例子,包括LiFePO4等磷氧化物及Li(FexMny)PO4(这里x+y=1)这样的用异种元素替换LiFePO4的一部分Fe而得到的含有异种元素的含锂磷氧化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未经株式会社东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0368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