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近距离非接触通信装置、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03758.X | 申请日: | 2012-10-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294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末永宽;增田耕平;田中广志;生岛刚;中山武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B1/59 | 分类号: | H04B1/59;G06K17/00;G06K19/07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徐殿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近距离 接触 通信 装置 系统 方法 | ||
1.一种近距离非接触通信装置,是在第1通信装置和第2通信装置之间通过基带进行通信的近距离非接触通信系统中的第1通信装置,所述第2通信装置具有至少一个发送天线和至少一个接收天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近距离非接触通信装置具有:
至少一个发送天线,与所述第2通信装置的接收天线接近配置;
至少一个接收天线,与所述第2通信装置的发送天线接近配置;
编码电路,使用为了进行传输而分别需要不同的频带宽度的多个编码方法;
解码电路,使用与所述多个编码方法对应的多个解码方法;
测试模式生成电路,生成测试模式;
比较电路,将两种测试模式进行比较;以及
控制电路,执行用于建立所述近距离非接触通信装置与所述第2通信装置的通信的处理,
生成所述测试模式,以使得当在所述近距离非接触通信装置与所述第2通信装置之间被传输时,该测试模式包含与根据所述多个编码方法而需要的不同的多个频带宽度相对应的多个频率成分,
在用于建立所述近距离非接触通信装置与所述第2通信装置的通信的处理中,
所述控制电路通过所述比较电路,对通过所述测试模式生成电路而生成的测试模式、与经由所述近距离非接触通信装置的发送天线发送给所述第2通信装置并经由所述近距离非接触通信装置的接收天线从所述第2通信装置返回的测试模式进行比较,
所述控制电路根据所述返回的测试模式,确定与在所述近距离非接触通信装置与所述第2通信装置之间正确传输的频率成分相对应的频带宽度,并选择所需要的频带宽度是能够使用的最大频带宽度的编码方法,
所述控制电路生成表示所选择的所述编码方法的通知消息,通过所述编码电路使用所选择的所述编码方法对所述通知消息进行编码,并经由所述近距离非接触通信装置的发送天线发送给所述第2通信装置,
在经由所述近距离非接触通信装置的接收天线从所述第2通信装置接收到包括针对所述通知消息的肯定应答的应答消息时,所述控制电路建立所述近距离非接触通信装置与所述第2通信装置的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距离非接触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电路在向所述第2通信装置发送所述测试模式之前,通过所述编码电路使用所述多个编码方法中的某一个编码方法对所述测试模式进行编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近距离非接触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电路在通过所述编码电路对所述测试模式进行编码时,按照需要的频带宽度由宽到窄的顺序来切换所述多个编码方法,
所述控制电路选择需要与在所述近距离非接触通信装置与所述第2通信装置之间最初被正确传输的频率成分相对应的频带宽度的编码方法。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近距离非接触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电路在通过所述编码电路对所述测试模式进行编码时,按照需要的频带宽度由窄到宽的顺序来切换所述多个编码方法,
所述控制电路选择需要与在所述近距离非接触通信装置与所述第2通信装置之间最后被正确传输的频率成分相对应的频带宽度的编码方法。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距离非接触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试模式生成电路生成这样的测试模式,该测试模式包括与根据所述多个编码方法而需要的不同的多个频带宽度相对应的不同的多个频率成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近距离非接触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试模式是具有第1电平和第2电平的2值信号,并且包含分别与所述多个频率成分相对应的多个子模式,
所述多个子模式分别包含:在根据与该子模式相对应的频率成分而确定的规定的比特长度之间连续的第1电平的部分;和在相同的比特长度之间连续的第2电平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近距离非接触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频率成分越高时,根据所述频率成分而确定的比特长度越短,
在所述多个子模式的每一个中,均是与该子模式相对应的频率成分越高,所述第1电平的部分和所述第2电平的部分的重复次数越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03758.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