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减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04144.3 | 申请日: | 2012-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617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泷川由浩;大井阳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F15/134 | 分类号: | F16F15/134;F16D13/64;F16H45/02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李玉锁;张浴月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振装置(damper device),该减振装置包括:输入元件、第一中间元件、第二中间元件以及输出元件,来自马达的动力传输至该输入元件,来自该输入元件的动力经由第一弹性体传输至该第一中间元件,来自该第一中间元件的动力经由第二弹性体传输至该第二中间元件,来自该第二中间元件的动力经由第三弹性体传输至该输出元件。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如下类型的现有减振装置,其包括第一弹性构件、第二弹性构件和中间构件,该第一弹性构件设置在锁止装置的活塞上,该第二弹性构件设置在固定到转矩变换器的水轮机转轮(turbine runner)的驱动板上,该中间构件经由第一弹性构件在旋转方向上耦接至该活塞,并且该中间构件经由第二弹性构件在旋转方向上耦接至该驱动板(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在该减振装置中,每个第二弹性构件均是由一对螺旋弹簧和布置在该对螺旋弹簧之间的中间悬浮体形成的,并且促使每对螺旋弹簧彼此串联动作从而增大扭转角度(提供长的冲程)。
相关的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第2001-825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现有的减振装置中,每个第二弹性构件均是由一对螺旋弹簧和布置在该对螺旋弹簧之间的中间悬浮体形成,从而提供长的冲程;而构成该减振装置的部分弹性构件是由弧形弹簧形成的,从而可以为该减振装置提供更长的冲程(低刚度)。但是,弧形弹簧的滞后现象高于螺旋弹簧的滞后现象,因而,当将弧形弹簧应用于减振装置时,需要考虑以使得不会由于滞后现象而削弱弧形弹簧的振动衰减效果。
因而,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使用弧形弹簧改善振动衰减特性同时为减振装置提供长的冲程。
根据本发明的减振装置采用如下手段来实现以上主要目的。
根据本发明的减振装置包括:包括输入元件,来自马达的动力传输至所述输入元件;第一弹性体,来自所述输入元件的动力传输至所述第一弹性体;第一中间元件,来自所述第一弹性体的动力传输至所述第一中间元件;第二弹性体,来自所述第一中间元件的动力传输至所述第二弹性体;第二中间元件,来自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动力传输至所述第二中间元件;第三弹性体,来自所述第二中间元件的动力传输至所述第三弹性体;以及输出元件,来自所述第三弹性体的动力传输至所述输出元件;所述减振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体和所述第二弹性体是螺旋弹簧,所述第三弹性体是以布置在所述第一弹性体和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径向向内位置的弧形弹簧。
该减振装置包括:输入元件,来自马达的动力传输至所述输入元件;第一中间元件,来自所述输入元件的动力经由第一弹性体传输至所述第一中间元件;第二中间元件,来自所述第一中间元件的动力经由第二弹性体传输至所述第二中间元件;以及输出元件,来自所述第二中间元件的动力经由第三弹性体传输至所述输出元件。并且,在该减振装置中,使用螺旋弹簧作为第一和第二弹性体,并使用布置在第一和第二弹性体的径向向内位置的弧形弹簧作为第三弹性体。通过这种方式,作为串联布置的多个弹性体之一的第三弹性体是弧形弹簧,因此可以为减振装置提供长的冲程(低刚度)。此外,第三弹性体(其为弧形弹簧)布置在第一和第二弹性体的径向向内位置,以减小作用在第三弹性体上的离心力,从而减小第三弹性体的滞后现象,即,负荷减小期间作用在第三弹性体上的摩擦力。通过这样做,可以适当地维持第三弹性体的振动衰减特性。因而,在该减振装置中,可以使用弧形弹簧改善振动衰减特性同时提供长的冲程。
此外,该输入元件可以具有与所述第一弹性体的一端接触的接触部,所述第一中间元件可以具有布置在所述第一弹性体的另一端和与所述第一弹性体相邻的所述第二弹性体的一端之间并且与二者均接触的接触部,所述第二中间元件可以具有可滑动地支撑所述第三弹性体并且与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另一端接触的接触部以及与所述第三弹性体的一端接触的接触部,并且所述输出元件可以具有与所述第三弹性体的另一端接触的接触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爱信艾达株式会社,未经爱信艾达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041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光波导与滤波薄膜的滤波结构
- 下一篇:离型用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