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铅蓄电池无效
申请号: | 201280004235.7 | 申请日: | 2012-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622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泉健治;久间义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2/16 | 分类号: | H01M2/16;H01M4/57;H01M10/06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周欣;陈建全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铅蓄电池。
背景技术
汽车启动时使用的铅蓄电池,随着近年来的环境考虑型汽车的普及,已在混合动力车的辅机(发动机)等中使用。特别是辅机用铅蓄电池在车辆上的搭载地方有多处,除机罩下以外,多搭载在难维护及检修的地方。在搭载在如此的难进行维护及检修的地方的情况下,适合使用不需要补水的密闭型铅蓄电池。因此,广泛使用密闭型铅蓄电池作为“辅机用铅蓄电池”。
该辅机用铅蓄电池的构成是,在由铅合金构成的栅格内填充以铅为主体的活性物质形成正极及负极,将该正极及负极经由栅网状(mat-shaped)隔膜交替组合,形成极板组,将该极板组插入具有多个电池室的电槽中,串联连接邻接的电池室的极板组,在用盖将电槽的上部封口后,使电解液浸渗地注入栅网状隔膜中。通过采用此构成,辅机用蓄电池能够使充电中发生的氧与负极或电解液即硫酸反应而还原,因此能够尽量抑制电解液的减少,能够形成密闭型。所谓栅网状的隔膜,是由无纺布等构成,如果向厚度方向施加压力则厚度减小的隔膜。
在专利文献1中,涉及普通的密闭型铅蓄电池,公开了用于提高低温下的放电性能(高倍率放电时的持续时间),同时防止因微细化的正极活性物质贯通隔膜达到对极(负极)而发生的内部短路,使铅蓄电池长寿命化的隔膜。专利文献1的隔膜,是将大约40%的纤维径2~8μm的聚酯树脂纤维、大约40%的纤维径2~8μm的玻璃纤维及大约5%的用于粘结这些纤维的丙烯腈系纤维混抄,同时按总量大约15%添加粒径为1μm以下的硅氧化物的粉体和粒径为3~5μm的硅藻土,将最大孔径规定为30~60μm而成的栅网状的隔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2-0665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得知:在辅机用铅蓄电池中采用专利文献1的隔膜时,尽管得到上述的效果,但在长时间使用隔膜时,因新的劣化模式(膨胀了的正极栅格贯通隔膜造成的内部短路)而突然不能使用。另外得知:如果期待长寿命化而将隔膜形成袋状,则用于形成袋的加工性次。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课题,提供一种通过采用提高了耐久性的栅网状的隔膜,随着使用,电池性能缓慢下降,耐受长时间使用且综合特性高的铅蓄电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铅蓄电池的构成如下:具备电槽、通过分割所述电槽形成多个电池室的隔壁、收纳在各个所述电池室内,且介由隔膜地层叠正极板和负极板而成的多个极板组、收纳在所述电池室内的电解液、具备控制阀且封闭各个所述电池室的开口部的盖;所述隔膜由含有玻璃纤维、聚酯纤维、丙烯腈系纤维及无机粉体的无纺布构成;在所述隔膜中,在将所述玻璃纤维的质量比率表示为A、将所述聚酯纤维的质量比率表示为B、将所述丙烯腈系纤维的质量比率表示为C、将所述无机粉体的质量比率表示为D,规定A+B+C+D=100时,为0.2≤D/(A+B+C+D)≤0.4,且B<C,并且1.2≤(B+C)/A≤1.67。
在以所述盖位于最上部的方式设置铅蓄电池的情况下,也可以形成所述电解液的液面位于所述极板组的上端以上的构成。
优选在所述无机粉体中含有二氧化硅。
优选在所述正极板的活性物质中,含有5质量%以上且低于10质量%的铅丹(red lead)。
发明效果
通过如上所述使隔膜的构成适当化,能够以辅机用铅蓄电池为中心,提供一种耐受长时间使用并且综合特性高的铅蓄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铅蓄电池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隔膜的构成的放大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叙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前,以下对达成本发明的原委进行说明。
在汽车用的普通的启动用铅蓄电池的情况下,活性物质因软化而从正极脱落使反应物质减少的现象、和正极栅格腐蚀的现象成为电池寿命下降的主要原因。启动用铅蓄电池被载置在容易更换的地方,而且不管哪种现象发展下去,启动性能都缓慢下降,最终迎来电池的寿命。因此,用户因启动性能的下降而察觉铅蓄电池的更换时间,由于设置在容易更换的地方的优点而能够容易进行更换,所以上述两种现象导致的电池劣化不会成为大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0423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大缸径动力转向器
- 下一篇:一种工程机械用液压转向操纵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