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扬声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04862.0 | 申请日: | 2012-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6071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22 |
发明(设计)人: | 吉田和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R1/02 | 分类号: | H04R1/02;H04R1/00;H04R5/02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72002 | 代理人: | 安香子,黄剑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扬声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扬声器装置,更具体地涉及具备能够接合或分离的两个扬声器单元的棒状(bar type)扬声器装置。
背景技术
到目前为止,用于再现从薄型电视机等影像处理设备发出的声音的扬声器装置,通常与显示器一起内置于薄型电视机的壳体内。但是,近年来伴随着薄型电视机的大画面化及壁挂式的流行,要求显示器和扬声器装置为独立构造的薄型电视机的产品化。
而且,在显示器和扬声器装置为独立构造的产品中,期望用户能够将两个扬声器单元(例如、双声道立体声的右声道用和左声道用)容易接合或分离的构造,以便对应于用户的视听习性来改变扬声器装置的使用形态(壁挂型、落地型、显示器左右分离型、显示器下部一体型(棒状)等)。
作为能够进行该两个扬声器单元的接合或分离的构造,例如存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以往的扬声器装置的构造。该以往的扬声器装置的构造为,通过两张金属板夹入两个扬声器箱,并通过螺栓和螺母将各扬声器箱以及金属板分别固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126793号公报
发明概要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扬声器装置中,在想要自由制定扬声器装置的结构的情况下,存在将两个扬声器单元接合的作业过于花费工夫的课题。
而且,在上述以往的扬声器装置中,由用户负责通过使用螺栓以及螺母来对扬声器箱进行安装。因此,也存在如果螺栓以及螺母的紧固方法上有偏差则扬声器箱倾斜或位置偏离,为了得到满意的完成度而用户不得不多次进行接合作业的课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接合作业中不花费工夫、且能够通过一次接合作业来得到满意的完成度的、具备能够接合分离的两个扬声器单元的棒状扬声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为两个扬声器单元能够接合分离的棒状扬声器装置,而且,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扬声器装置具备:第一以及第二扬声器单元,设置有槽部;以及接合部件,具有两个突起部,将该两个突起部分别嵌插到槽部而将第一扬声器单元与第二扬声器单元接合成棒形。
优选为,第一以及第二扬声器单元分别具有拦住所嵌插的突起部的弹簧部。而且,在突起部设置有螺钉固定孔,在弹簧部设置有将突起部嵌插到槽部时具有与突起部的螺钉固定孔卡挂的肋的螺钉固定孔。优选在该突起部的螺钉固定孔和弹簧部的螺钉固定孔的肋上分别形成有相同锥度的锥部。另外,还可以是如下构造:通过进行螺钉固定,使弹簧部的螺钉固定孔的肋的锥部以对突起部的螺钉固定孔的锥部施加压力的状态与突起部的螺钉固定孔的锥部接触,从而使第一以及第二扬声器单元与接合部件贴紧。
而且,准备在基台上具有与两个突起部相同形状的突起部的第二接合部件,只要通过将第一或者第二扬声器单元的槽部嵌插到第二接合部件的突起部而能够将棒状扬声器装置变形为站立式的扬声器装置,则可进一步提高用户便利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将接合部件嵌插到扬声器单元时能够产生咔嗒感,而且在进行了螺钉固定的情况下能够将接合部件与扬声器单元之间的间隙挤紧。由此,本发明能够发挥如下显著的效果:在接合作业中不花费工夫,且通过一次接合作业就能够得到满意的完成度。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棒状扬声器装置1的结构的图。
图1B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其他棒状扬声器装置2的结构的图。
图2是说明接合部件30的详细构造的图。
图3是说明第一扬声器单元10的详细构造的图。
图4是弹簧部12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嵌插之前的第一扬声器单元10和接合部件30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6A是阶段性地示出第一突起部31插入到槽部11的状态的图。
图6B是阶段性地示出第一突起部31插入到槽部11的状态的图。
图6C是阶段性地示出第一突起部31插入到槽部11的状态的图。
图6D是阶段性地示出第一突起部31插入到槽部11的状态的图。
图7A是实现在弹簧部12的肋12b形成的锥部的其他构造例。
图7B是实现在弹簧部12的肋12b形成的锥部的其他构造例。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站立式扬声器装置3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048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