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流体动压轴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07070.9 | 申请日: | 2012-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393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国米广道;原田和庆;古森功 | 申请(专利权)人: | NTN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C17/02 | 分类号: | F16C17/02;F16C33/1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雒运朴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体 压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流体动压轴承装置。
背景技术
流体动压轴承装置是利用动压槽的动压作用在轴承构件和插入轴承构件内周的轴构件之间的径向轴承间隙产生流体压力,并利用该压力使轴构件和轴承构件沿径向方向相对旋转自如地非接触支承的轴承装置。这样的流体动压轴承装置能高精度且稳定地支承以高速进行相对旋转的轴构件,因此,能良好地使用于HDD、CD-ROM、DVD-ROM等盘装置的主轴电动机、激光打印机的多边扫描电动机或PC等的风扇电动机等搭载于信息设备的小型电动机用的轴承。
在上述的搭载于信息设备的小型电动机中,只要能支承向一方向(正向)相对旋转的轴构件就足够,但是,近年来,开始研究使用流体动压轴承装置支承装入机械设备等的伺服电动机、装入机动车的电装设备的电动机等向两方向(正向及反向)进行相对旋转的轴构件。但是,若将用于支承向一方向进行相对旋转的轴构件的轴承装置直接用于支承向两方向进行相对旋转的轴构件,则在轴构件向反向进行相对旋转时,可能在径向轴承间隙的一部分区域产生负压或形成于径向轴承间隙的油膜产生破断,因此,难以以期望的方式非接触支承轴构件。
因此,例如如下述的专利文献1记载那样,提出有这样的流体动压轴承装置,该流体动压轴承装置具有轴承构件,在该轴承构件的与轴构件的外周面之间形成径向轴承间隙的内周面分别模具成形有正转用及反转用的动压槽区域(沿圆周方向排列多个相对于轴向倾斜的动压槽而成的区域),无论在轴构件向正向及反向任一方向进行相对旋转的情况下,该轴承构件都能以期望的方式非接触支承轴构件。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513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记载的轴承构件具有批量生产率高、且能稳定地非接触支承向正反两方向进行相对旋转的轴构件这样的优点,但还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
即,在轴承构件的内周面设有沿圆周方向排列多个动压槽的动压槽区域的情况下,在轴承构件与轴构件进行相对旋转时,存在于径向轴承间隙的润滑油等的流体沿着动压槽流动。因此,根据动压槽区域的形成方式(动压槽的排列方式),在轴承构件与轴构件进行相对旋转时,存在于径向轴承间隙的润滑油朝向轴承构件的大气开放侧流动。这样的情况特别在径向轴承间隙总是不被大量的润滑油充满的类型的流体动压轴承装置中产生时,应存在于径向轴承间隙的润滑油量不足,容易导致支承能力的不稳定化。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具有能沿径向方向非接触支承向正反两方向进行相对旋转的轴构件的动压槽区域的流体动压轴承装置中,无论动压槽区域的形成方式如何,都能稳定地维持期望的轴承性能。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研发的本发明的流体动压轴承装置的特征在于,该流体动压轴承装置具有轴承构件和插入轴承构件的内周且与轴承构件的内周面之间形成径向轴承间隙的轴构件,在形成径向轴承间隙的轴承构件的内周面或轴构件的外周面设有沿圆周方向排列多个相对于轴向倾斜的动压槽的动压槽区域,该动压槽区域具有在轴承构件与轴构件进行向正向相对旋转时在径向轴承间隙产生流体动压的第一区域和在轴承构件与轴构件进行向反方向相对旋转时在径向轴承间隙产生流体动压的第二区域,在动压槽区域中形成径向轴承间隙的大气开放侧的端部的区域设有比动压槽的槽底接近对象侧构件的环状凸部。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说的“对象侧构件”在动压槽区域设于轴承构件的内周面的情况下为轴构件,在动压槽区域设于轴构件的外周面的情况下为轴承构件。
如上所述,在动压槽区域中形成径向轴承间隙的大气开放侧的端部的区域设有比动压槽的槽底接近对象侧构件的环状凸部,从而在轴承构件与插入该轴承构件内周的轴构件向正向或反向进行相对旋转时,在径向轴承间隙产生的流体的流动在径向轴承间隙的下游端被截住,能尽可能地防止流体向径向轴承间隙外、进而向流体动压轴承装置外漏出。由此,在径向轴承间隙充满规定量的流体,从而能稳定地维持期望的轴承性能。需要说明的是,环状凸部可以与划出动压槽的丘部连续,也可以与丘部不连续(与动压槽区域在轴向上分离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NTN株式会社,未经NTN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0707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