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加湿装置及加湿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07897.X | 申请日: | 2012-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481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9 |
发明(设计)人: | 酒井隆弘;守川彰;太田幸治;稻永康隆;谷村泰宏;堤博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4F6/04 | 分类号: | F24F6/04;B05B5/057;F24F6/1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吕晓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湿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了多孔体电极和电场的加湿装置及加湿方法。
背景技术
场地面积为3000[m2]以上的商业设施或事务所等特定建筑物,根据日本大楼卫生管理法,被规定为:作为空气环境的管理基准值,应将室内温度保持在17[℃]~28[℃]、以及将相对湿度保持在40[%]~70[%]。其中,室内温度随着空调的普及而比较容易管理。但是,相对湿度难以说已充分管理,尤其是冬季的加湿量不足成为问题。
作为以往的室内加湿方法,有气化式、蒸气式及水喷雾式等方法。其中,气化式是如下方法:通过对具有吸水性能的过滤器进行通风,使其含有的水分与气流进行热交换,使水分蒸发,来进行室内的加湿。另外,蒸气式是如下方法:通过对设置在储水槽内的加热线圈进行通电,使水分蒸发,来进行室内的加湿。另外,水喷雾式是如下的方法:通过对水分进行加压使其微细化,该微细化了的水分与气流进行热交换来进行室内的加湿。
作为以往的利用了多孔体电极的加湿装置,公开有如下的喷雾器,其采用为产生雾而利用电晕放电进行喷雾的喷雾方法,该喷雾器在供喷雾的流体的喷出位置周围配设环状的电极,使流体急剧地分散来产生微细的雾(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公开有如下的空气加湿器:将由烧结SiC构成的三维网状构造的多孔板状体以使其宽广面侧大致垂直的方式配置在空气通路中,与该多孔板状体的上表面相接地配置供水管,以使水浸渍于整个无机质纤维层,在多孔板状体的下方以该板状体的下部处于水面下的方式设置水承接部,在多孔板状体两侧部安装用于对该板状体通电的电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0-197263号公报(第1-2页、图1)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5-94634号公报(第8-9页、图3-4)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使用了放电的加湿装置中,若在环状电极和喷出液体的电极之间产生电晕放电,则从空间中的氧分子生成臭氧,而且从氮分子和氧分子生成氮氧化物。其中,臭氧的活性度非常高,有助于有害物质、菌及病毒等的分解及灭活,与此相反,存在腐蚀性强、也担心给人体带来不良影响这样的问题。另外,由于成为使液体喷雾的结构,因此,需要一定的距离以便空气吸收喷雾到气流中的水分。并且,若喷雾空间处于过饱和状态,则喷雾不气化而以液体状分散,因此,会给人体带来不适感,或导致电气设备等精密设备产生不良情况。
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加热式的加湿装置中,为了将水加热以使其蒸发,消耗电力增大,存在节能性能降低这样的问题。另外,存在如下问题:因进行水的加热气化而使得空气的温度上升并且由于近年来的建筑技术的提高而使得气密性高,出于上述这样的主要原因使得室内温度上升,在制冷期,成为制热负荷的情形增多。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加湿装置及加湿方法,在含有水的多孔金属体和导电体电极之间形成电场,使与由送风机吹送的风接触的气液接触面增加,来进行加湿空间的加湿。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加湿装置具有: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为具有三维网状构造的多孔金属体;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与第一电极相对地隔着规定间隔的空间配置的导电体电极;电源,所述电源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空间形成电场;水供给部,所述水供给部将水供给到第一电极;以及送风机,所述送风机向空间送风,从而使从水供给部供给到第一电极并被保持的水蒸发并分散。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电源在多孔金属体和导电体电极之间的空间形成电场,将已感应带电的水从多孔金属体导出,从而可以增加该水与自送风机吹送的风的接触面积,因此,可以高效地使水蒸发并分散来对加湿空间进行加湿。另外,可以抑制因放电而产生的发热,可以减少消耗电力,因此,可以提高节能性能。
另外,在将施加电压控制在不会在该空间产生放电现象的电场强度以免产生电场集中时,可以进行加湿空间的加湿而不会因放电而产生生成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第一电极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3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第一电极及多孔陶瓷的每单位体积的纯水的吸水量进行了比较的图。
图4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第一电极及多孔陶瓷的扩散速度进行了比较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0789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