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力密度改善的电磁致动器及其在电剃刀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09822.5 | 申请日: | 2012-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922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理查德·阿尔洛;纪尧姆·卢塞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移动磁体技术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33/16 | 分类号: | H02K33/16;B26B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康建峰;陈炜 |
地址: | 法国*** | 国省代码: | 法国;F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度 改善 电磁 致动器 及其 剃刀 中的 应用 | ||
1.一种电磁致动器,至少包括:定子单元(2)和磁性部(8),所述定子单元(2)具有宽度为LP的N个磁极(7),以及围绕所述磁极中的一个磁极(7b)的至少一个线圈(3),其中N≥3,并且所述磁性部(8)能够相对于所述定子单元(2)在行程C上沿相对运动的方向移动,并且包括N+1个磁化区(4,5),所述磁化区(4,5)的磁化垂直于所述相对运动方向并且磁化方向交替,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部(8)还包括与所述磁化区相邻并且阻断通过磁化区(4,5)的磁通量的磁轭(6),所述磁性部(8)的行程C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定子单元(2)的每个磁极(7)的宽度LP,并且所述磁化区垂直于所述运动方向的厚度小于所述磁性部(8)的行程C。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N等于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化区包括至少两个内侧磁化区(5a,5b),这两个内侧磁化区(5a,5b)沿所述运动方向具有等于两个连续定子磁极(7)的相应中面之间的距离的长度LA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化区包括至少两个端侧磁化区(4a,4b),这两个端侧磁化区(4a,4b)沿所述运动方向具有介于LP与1.2×LP之间的长度LA1。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化区(4,5)由固定在所述磁轭(6)上的独立并相邻的磁体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化区(4,5)只由单个磁体形成,该磁体具有沿相反方向交替磁化的区域并且具有长度小于0.2×LP的过渡区。
7.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包括沿相反方向运动的两个可动磁性部(8a,8b)。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包括沿交替的方向运动的3个可动磁性部(8a、8b、8c)。
9.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包括围绕所述定子单元(2)的中心磁极(7b)的单个线圈(3)。
10.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单元(2)通过悬片(13)连接到每个磁性部(8)。
11.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单元(2)通过被配置成使所述磁性部返回其行程C的中央的弹性回复元件(12)连接到每个磁性部(8)。
12.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3)被配置成由交流电流供电并且产生所述磁性部(8)相对于所述定子单元(2)的振动运动。
13.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磁极(7)的表面被刻制在柱状壳体上,并且所述磁性部(8)具有与所述柱状壳体配合的半管形状。
1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轭(6)沿所述运动方向在其端部具有切面(9)。
1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单元(2)的每个磁极(7)具有宽度LP的顶部和宽度小于LP的主体。
1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还包括磁性传感器(10)和伺服电路(11),所述磁性传感器(10)被布置成与所述磁性部(8)相对置并且被配置成提供表示所述磁性部(8)的绝对位置的输出信号,并且所述伺服电路(11)接收来自所述磁性传感器(10)的所述输出信号并且被配置成把所述磁性部(8)的位置控制在由提供给所述伺服电路的设置值所确定的位置。
17.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致动器在包括其中设置有振动刀片的顶部的电剃刀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刀片中的每个都与所述致动器的所述磁性部传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移动磁体技术公司,未经移动磁体技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09822.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