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送侦听导频的调度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09875.7 | 申请日: | 2012-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7044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9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琴;闫志宇;吴强;李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4/10 | 分类号: | H04W24/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弘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3 | 代理人: | 陈蕾;许伟群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信节点 侦听 导频 发射时隙 矩阵 跳频 发送 发射周期 同一列 调度 映射 调度效率 时频资源 保证 | ||
公开一种发送侦听导频的调度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将通信节点映射到用于发送侦听导频的时频资源上;对第一矩阵中的通信节点进行至少一次跳频操作,以使得第一矩阵中位于同一列上的每个通信节点,与同一列上的其它通信节点中的每个通信节点在至少一次跳频后位于不同的列上;在每一个发射周期内的每一个发射时隙上,调度与所述一个发射时隙对应的列上的通信节点发送侦听导频。本发明实施例通过第一矩阵中所映射的通信节点进行跳频操作,使得在每一个发射周期的每一个发射时隙上,不止一个通信节点可以获取到侦听导频,保证每个通信节点可以经过较少的发射时隙,就可以获取到所有通信节点的侦听导频,从而提高了侦听导频的调度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发送侦听导频的调度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第三代(Third Generation,3G)网络的大规模部署,为终端用户提供了高速率大带宽的数据业务。由于大部分数据业务都发生在室内环境中,因此需要在室内广泛部署通信节点。随着室内通信节点的广泛部署,以及终端之间直连通信的引入,增加了网络干扰环境的复杂度,为了更好地实现对网络内的干扰进行管理和对网络内的干扰源进行侦测,通信网络中的通信节点需要通过获取其它通信节点的侦听导频来得到该通信节点与其它通信节点之间的干扰信息。
在包括若干通信节点的通信网络中,为了使每个通信节点都能获得其它通信节点发送的侦听导频,需要保证每个通信节点都发送一次侦听导频,且每个通信节点都能获取至少一个其它通信节点发送的侦听导频。现有技术中,当一个通信节点发送侦听导频时,该通信节点无法侦听到其它通信节点与该通信节点同时发送的导频,因此为了使每个通信节点都能获取其它节点的侦听导频,则需要在每个时隙内仅有一个通信节点接收侦听导频,而其它通信节点均发送侦听导频。以包含N个通信节点的通信网络为例,在每个时隙内,有一个通信节点接收侦听导频,而其它N-1个通信节点发送侦听导频,因此需要经过N个时隙后,才能保证每个通信节点均获取到其它通信节点的侦听导频。
由于现有技术在调度侦听导频的过程中,每个时隙内仅有一个通信节点接收侦听导频,而其它通信节点均发送侦听导频,因此网络中的N个通信节点需要经过N个时隙才能完成侦听导频的获取,当网络中包含的通信节点数量较多时,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获取到侦听导频,因此侦听导频的调度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发送侦听导频的调度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侦听导频的调度效率较低的问题。
一方面,提供一种发送侦听导频的调度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将通信节点映射到用于发送侦听导频的时频资源上,映射后的通信节点在时频资源上组成第一矩阵,所述第一矩阵对应第一发射周期;
对所述第一矩阵中的通信节点进行至少一次跳频操作,以使得所述第一矩阵中位于同一列上的每个通信节点,与所述同一列上的其它通信节点中的每个通信节点在至少一次跳频后位于不同的列上,其中每一次跳频操作后形成的矩阵对应一个新的发射周期;
在每一个发射周期内的每一个发射时隙上,调度与所述一个发射时隙对应的列上的通信节点发送侦听导频,其中每一个发射周期对应的矩阵中的每一列,对应所述发射周期内的一个发射时隙。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对所述第一矩阵中的通信节点进行至少一次跳频操作包括:
对执行每一次跳频操作的矩阵中的通信节点进行划分,获得子矩阵,并对所述子矩阵中的至少一个子矩阵中的通信节点进行重新排列。
结合前述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执行每一次跳频操作的矩阵中的通信节点进行划分,获得子矩阵,并对所述子矩阵中的至少一个子矩阵中的通信节点进行重新排列,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0987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