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型品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10485.1 | 申请日: | 2012-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030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横江牧人;山下浩平;堀内俊辅;山内幸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L101/00 | 分类号: | C08L101/00;B29C45/00;C08K5/06;C08K7/02;C08L7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田欣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塑性 树脂 组合 及其 成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塑性树脂组合物,通过配合具有特定的环结构的环状聚苯醚酮混合物,来提供具有优异的流动性和高的结晶化特性、透明性,并且在树脂成型品、片、膜、纤维和管等的熔融加工时的加工性优异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背景技术
热塑性树脂,特别是机械特性、耐热性优异的工程塑料发挥其优异的特性而在各种用途中被使用。例如,聚酰胺树脂、聚酯树脂由于机械特性与韧性的平衡优异,因而在以注射成型用为中心的各种电气电子部件、机械部件和汽车部件等用途中被使用,聚酯树脂中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以下简称为PB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下简称为PET)发挥成型性、耐热性、机械性质和耐化学性而广泛用作汽车、电气电子设备的连接器、继电器、开关等工业用成型品的材料。此外,聚碳酸酯树脂等非晶性树脂发挥其透明性、尺寸稳定性而在以光学材料、家庭电气设备、OA设备和汽车等各部件为代表的广泛领域中使用。
然而,近年来,作为为了应对与汽车大型部件、各种OA设备的模块化、轻量化相伴随的成型品薄壁化而使用的材料,要求熔融加工时的流动性的提高,即熔融粘度的降低。此外另一方面,在膜、纤维等的用途中精密加工的要求也提高,同样地要求流动性的提高。在加工成纤维、膜等时,由于来源于树脂粘度的熔融加工时的树脂压力的影响、固化特性等的影响,发生口模压力的变化。因此,在丝加工的情况下,发生丝的粗细偏差、断线的问题,特别是在极细加工中,这些问题是致命伤。在膜加工的情况下,发生膜的厚度偏差等,特别是存在膜的薄膜加工变得困难这样的课题。此外纤维、膜加工时的滞留时间比注射成型等的滞留时间长,发生树脂组合物的滞留稳定性的问题、滞留时的分解气体发生的问题,其结果是,丝加工时存在断线的问题,膜加工时存在气泡缺陷的问题。为了提高流动性,通过提高加工温度来降低树脂粘度这样的方法是一般的方法,但存在由高温化引起的滞留稳定性的降低这样的问题,因此仅通过加工温度难以兼有由流动性的提高带来的加工性的提高和滞留稳定性的提高。此外,一般而言,伴随树脂的分子量降低的熔融粘度的降低引起机械强度的降低,因此期望在保持强度的状态下提高流动性的技术。
可是近年来,芳香族环状化合物由于基于其环状分子形态所特有的性质的对高功能材料、功能材料的应用展开可能性,例如作为用于通过开环聚合合成高分子量直链状高分子的有效单体的有效利用、作为由于不具有末端基因此抑制了与基体的反应的树脂添加剂的应用等来源于其结构的特异性而近年来受到注目。其中,具有高的耐热性和优异的化学稳定性的具有聚亚芳基醚酮结构的化合物基于上述的理由而特别受到注目,作为改性热塑性树脂的流动性、滞留稳定性等特性的添加剂的应用已经进行。
例如非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由市售的具有直链结构的聚苯醚酮树脂提出的环状聚苯醚的结构和特性。然而,该环状聚苯醚相对于直链聚苯醚酮树脂存在至多不过0.2重量%,关于由含有环状聚苯醚带来的效果、特性变化,还不明确。此外公开的化合物是熔点为330℃左右的高熔点化合物,也存在可以作为改性剂而使用的热塑性树脂受限这样的问题。
非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环状聚苯醚酮的合成方法和生成物的特性,具体记载了:使两末端具有羟基的线状聚苯醚酮低聚物与两末端具有氟基的线状聚苯醚酮低聚物反应的方法、和所生成的环状物的熔点,但关于将所得的环状聚苯醚酮添加在热塑性树脂中的情况下的效果、特性,没有任何记载。此外,非专利文献2的方法中,由于使用链长较长的低聚物作为原料,因此所得的环状聚苯醚酮混合物为环状聚苯醚酮的重复数m为3和/或6的物质,仅可以获得熔点超过270℃的环状聚苯醚酮。更具体记载了,由上式所示的线状低聚物(由苯环成分4单元构成的两末端羟基低聚物和由苯环成分5单元构成的两末端氟基低聚物)获得的环状聚苯醚酮仅由环状3聚体(m=3)和环状6聚体(m=6)构成,它们分别是具有熔点366℃、324℃的环状聚苯醚酮,该情况下也存在可以作为树脂改性剂使用的热塑性树脂受限这样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株式会社,未经东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1048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