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轴驱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10655.6 | 申请日: | 2012-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920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中村武;小田昌弘;胜部健一;重松良平;饭野信次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H1/16 | 分类号: | F16H1/16;B60N2/02;F16D11/04;F16H1/06;F16H1/12;F16H3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洋;舒艳君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驱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轴驱动装置,该多轴驱动装置利用一个马达选择性地对车辆用电动座椅等所具备的适当的多个可动机构进行驱动。
背景技术
车辆用座椅中大多为如下形式的结构:能够对车辆用座椅整体的前后方向的滑动、座面高度的上下移动、或者椅背(靠背)的倾斜等多个位置进行调节,从而能够使该车辆用座椅适合于乘客的体形、姿势。这些可动部位的调节虽然可以手动进行,但作为更方便的座椅而提供借助马达的驱动进行调节的电动座椅。
为了分别独立地驱动多个可动部位,想到了使马达一个一个地分别与连结于可动部位的各输出轴连结的结构,但是这样却使得马达的数量增多。因此,若利用一个马达驱动多个输出轴则会提高效率,为此提出了如下方案:经由离合器而将马达的动力传递至与多个可动部位连结的各输出轴,并且通过将离合器进行断开/连接而选择性地驱动各可动部位(参照专利文献1等)。在这样的多轴驱动装置中,经由具有可挠性的线缆而将各输出轴的旋转朝可动部位的驱动轴传递。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平3-501832号公报
在利用上述具有可挠性的线缆而将输出轴的旋转朝可动部位传递的形式中,在构造方面外围部件较多,安装线缆也颇费劳力,因此在提高生产率这一点上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形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生产率的多轴驱动装置。
第一方式的多轴驱动装置,具备:输入部,马达的动力被传递到该输入部;多个输出部,多个所述输出部各自具备的输出轴与多个可动机构分别连接;离合器构件,该离合器构件能够选择性地对从所述输入部朝多个所述输出部的动力传递进行断开/连接;以及齿轮箱,该齿轮箱具有设置成与多个所述输出部中的至少一个输出部的所述输出轴同轴的动力传递部件,并且将该输出轴与所述可动机构连接。
在第一方式中,多个输出部中的至少一个输出部的输出轴,利用具有与该输出轴同轴地设置的动力传递部件的齿轮箱而与可动机构连接。因此,能够使输出轴与可动机构的驱动轴的连接构造比采用了动力传递用的线缆的现有结构简单。由此由于组装变得容易,因此能够提高生产率。
第二方式的多轴驱动装置是在第一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动力传递部件与所述输出轴形成为一体。
在第二方式中,齿轮箱所具备的动力传递部件与输出部所具备的输出轴形成为一体。由此,由于能够削减部件件数以及部件的组装工时,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生产率。
第三方式的多轴驱动装置是在第一或第二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动力传递部件具有蜗杆,所述齿轮箱具有与所述蜗杆卡合的蜗轮。
在第三方式中,由于齿轮箱构成为包括蜗杆及蜗轮亦即蜗杆齿轮,因此能够在该蜗杆齿轮的一级就获得较大的减速比。由此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第四方式的多轴驱动装置是在第一~第三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多轴驱动装置具有一体地具备离合器单元壳体部和齿轮箱壳体部的装置壳体,所述离合器单元壳体部收纳有具备多个所述输出部、所述输入部以及多个所述离合器构件的离合器单元,所述齿轮箱壳体部收纳有所述齿轮箱。
在第四方式中,由于装置壳体一体地具备齿轮箱壳体部和离合器单元壳体部,其中所述齿轮箱壳体部对包括动力传递部件的齿轮箱进行收纳,所述离合器单元壳体部对离合器单元进行收纳,因此能够使装置壳体形成为一个整体。因而由此能够使组装变得容易,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生产率。
第五方式的多轴驱动装置是在第一~第四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所述离合器构件具有:多个离合器机构,多个所述离合器机构分别设置于多个所述输出部,并对从所述输入部朝所述输出轴的动力传递进行断开/连接;以及切换构件,该切换构件选择性地使多个所述离合器机构成为连接状态。
在第五方式中,利用切换构件而选择性地使分别设置于多个输出部的多个离合器机构成为接合状态,由此能够在该被选择的输出部从输入部朝输出轴传递动力。这样,通过将离合器机构分别设置于多个输出部,能够使各离合器机构的结构小型化,从而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发条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发条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106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