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耳硬化症的中耳植入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10810.4 | 申请日: | 2012-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041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彼得·格拉索 | 申请(专利权)人: | 维布兰特美迪医疗电子听觉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25/00 | 分类号: | H04R25/0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李宝泉;周亚荣 |
地址: | 奥地利因*** | 国省代码: | 奥地利;AT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硬化症 中耳 植入 | ||
本申请要求在2011年2月28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61/447,273的优先权,其通过引用被包含在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听觉植入,并且具体涉及用于患耳硬化症的患者的换能器。
背景技术
如图1中所示,正常的耳部将声音通过外耳101传播到鼓膜(耳膜)102,鼓膜(耳膜)102移动中耳103(锤骨,砧骨及镫骨)的听小骨,该听小骨振动耳蜗104的卵圆窗和圆窗膜。耳蜗104是一个长而窄的器官,其围绕其轴螺旋缠绕大约两个半匝。它包括被称为前庭的上通道和被称为鼓阶的下通道,它们通过蜗管连接。耳蜗104形成一个直立的螺旋锥,其中心被称为蜗轴,其中,听神经113的螺旋神经节细胞驻留。响应于所接收到的由中耳103发送的声音,充满液体的耳蜗104作为换能器以产生电脉冲,该电脉冲被发送到耳蜗神经113,并最终被发送到大脑。
当在沿着耳蜗104的神经基质将外部声音转换为有意义的动作电位的能力上存在问题时,损害听觉。为了改善受损的听觉,已经开发了各种类型的听觉恢复术。例如,当听觉受损与中耳103的操作相关时,可以使用传统的助听器或中耳植入(MEI)来向听觉系统提供声音机械振动。
图1也示出在典型的MEI布置中的一些部件,在该典型的MEI布置中,外部音频处理器100处理环境声音,以产生通过皮肤向植入的接收器102传送的植入通信信号。接收器102包括接收器线圈,该接收器线圈经皮地接收信号植入通信信号,该植入通信信号然后被解调为换能器刺激信号,该换能器刺激信号通过引线106被发送通过在颞骨中的手术建立的通道到达在中耳中的漂浮质量传感器(FMT)104。该换能器刺激信号使得在FMT104内的驱动线圈产生变化的磁场,该磁场继而振动在FMT104内悬浮的磁质量。在FMT104内的磁体的惯性质量的振动相对于磁体建立FMT104的外壳的振动。并且,因为FMT104连接到砧骨,所以它因此响应于由用户感知为声音的FMT104的振动而振动。
图2示出了正常耳蜗200的功能表示。卵圆窗膜201是在到充满流体的前庭203的开口上的柔性组织。来自镫骨的底板的振动驱动卵圆窗膜203,造成前庭203的流体中压力波振动。这继而造成在基膜205的另一侧上的充满流体的鼓阶204中的交感神经压力波振动。在鼓阶204中的流体的压力波振动继而以相对于卵圆窗膜201的振动的180度的相移驱动圆窗膜202的膜。
患耳硬化症的患者具有在中耳(例如,听小骨)中的它们的振动结构的严重的骨化,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具有卵圆窗膜201的膜的严重的骨化。因此,这些患者具有严重的传导性听力损失。与骨化的卵圆窗膜201相关的一个问题是:镫骨底板不能以压力波的形式向耳蜗200内的流体内传送进入的原音声音。在完全骨化的卵圆窗膜201的情况下,这些患者可以完全失聪,即使在耳蜗200的神经组织作为整体是健康的。
为了克服该问题,人们可以考虑机械地或声学地刺激圆窗膜202而不是卵圆窗膜201。图3示出对于圆窗膜刺激的一种手段的示例,其中,布置了诸如漂浮质量换能器(FMT)301的机械中耳刺激器,其平坦的前侧直接与圆窗膜202的组织接触,使得在它们之间移动是不可能的。可以通过下述方式来实现这一点:将FMT301紧压向圆窗膜202,并且使用在身体中自然产生的材料来将其固定在那里。从连接电缆302向FMT301传递电驱动信号,FMT301继而驱动圆窗膜202。优选的是,FMT301被布置在圆窗膜202的中心,在此,组织具有其最大的可能延伸率。
该方法已被用于许多患者,并且是治疗缺少中耳小骨的部分的患者的听力障碍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耳蜗流体是不可压缩的,所以圆窗膜202的移动需要卵圆窗膜201的对应的移动。但是,当卵圆窗膜201由于骨化而固定时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幸的是,图3中所示的布置在患耳硬化症的患者中是不适合的。在耳蜗200中的所谓的第三窗口膜也不能适当补偿骨化的圆窗膜202或椭圆形窗膜201的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维布兰特美迪医疗电子听觉技术有限公司,未经维布兰特美迪医疗电子听觉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1081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