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盘状物吊起用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12799.5 | 申请日: | 2012-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295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大川良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6C1/66 | 分类号: | B66C1/6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雒运朴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盘状物 吊起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吊起(吊下)燃气轮机的、构成(轴流)压缩机的压缩机盘、构成(轴流)涡轮的涡轮盘的盘状物吊起用夹具,该燃气轮机例如通过对压缩了的高温·高压的空气供给燃料使其燃烧、并将产生的燃烧气体供给到涡轮来获得旋转动力。
背景技术
在周缘部沿周向形成(加工)有多个沿板厚方向贯穿的翼槽(嵌合槽)的压缩机盘、涡轮盘(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2)以往利用例如图28所示的方法吊起(吊下)。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23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若是图28所示的方法、即在一端部(在图28中为位于下侧的(下)端部)嵌合进入(嵌入)翼槽91内的、环状(轮状)的钢缆(wire)92的另一端部(在图28中为位于上侧的(上)端部)钩挂起重机(未图示)的钩93的方法,可能导致图29中符号94、95、96、97所示的翼槽91的角部变形或压溃。
另外,在角部94、95、96、97的变形、压溃显著的情况下,可能导致钢缆92从翼槽91脱离(从翼槽91内脱出)、盘状物98落下。
并且,由于钢缆92直接与形成翼槽91的面接触,因此,还存在形成翼槽91的面被钢缆92损伤这样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8中,为了谋求简化图面而仅画出一根钢缆92,但在实际的作业中,使用三根或四根钢缆92,成为三点吊或四点吊。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防止翼槽的角部变形、压溃、盘状物落下及对形成翼槽的面的损伤的盘状物吊起用夹具。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采用以下的方案。
本发明的盘状物吊起用夹具是在吊起盘状物时安装,所述盘状物在周缘部沿周向形成有多个沿板厚方向贯通的嵌合槽,其中,所述盘状物吊起用夹具具备吊具主体,该吊具主体具有形成有沿板厚方向贯通的贯通孔的眼板和以与所述嵌合槽嵌合的方式形成的嵌合突起。
根据本发明的盘状物吊起用夹具,在盘状物的嵌合槽内仅插入以与该嵌合槽嵌合的方式形成的嵌合突起,不像以往那样在盘状物的嵌合槽内嵌入钢缆。
由此,能防止嵌合槽的角部变形、压溃及对形成嵌合槽的面的损伤。
另外,由于能防止因钢缆导致的嵌合槽的角部变形、压溃,因此,能防止盘状物落下,能提高作业员的安全性。
并且,能使盘状物安全地翻转。
以上述盘状物吊起用夹具为基础,也可以具备用于将所述吊具主体固定于所述盘状物的固定机构。
以上述盘状物吊起用夹具为基础,所述固定机构也可以具备:第一止挡件,其配置于位于所述盘状物的一端面侧的所述嵌合突起的一端部,用于约束所述吊具主体向所述盘状物的另一端面侧的移动;第一螺栓,其插入到形成于所述嵌合突起的一端部的螺栓孔及形成于第一止挡件的螺栓孔中,用于将所述第一止挡件固定于所述嵌合突起的一端部;第二止挡件,其配置于位于所述盘状物的另一端面侧的所述嵌合突起的另一端部,用于约束所述吊具主体向所述盘状物的一端面侧的移动;第二螺栓,其插入到形成于所述嵌合突起另一端部的螺栓孔及形成于第二止挡件的螺栓孔,用于将所述第二止挡件固定于所述嵌合突起的另一端部。
根据这样的盘状物吊起用夹具,由于借助固定机构将吊具主体固定于盘状物,因此,即使在嵌合槽以与盘状物的轴向(板厚方向)平行的方式形成的情况下,也能更安全地吊起盘状物,能进一步提高作业员的安全性。
以上述盘状物吊起用夹具为基础,更优选所述螺栓孔以其轴线沿着所述嵌合突起的长度方向的方式形成。
根据这样的盘状物吊起用夹具,与螺栓孔的轴线以沿着嵌合突起的高度方向(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减少嵌合突起的螺栓孔引起的高度方向(纵向)上的截面积的减小及强度的降低。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起到能防止翼槽的角部变形、压溃、盘状物落下及对形成翼槽的面的损伤这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盘状物吊起用夹具吊起压缩机盘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是构成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盘状物吊起用夹具的吊具主体的俯视图。
图3是构成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盘状物吊起用夹具的吊具主体的主视图(后视图)。
图4是构成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盘状物吊起用夹具的吊具主体的侧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1279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