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脱硝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14891.5 | 申请日: | 2012-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428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日数谷进;日野尚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造船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01J23/30 | 分类号: | B01J23/30;B01D53/94;B01J3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谢顺星;张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催化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脱硝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所述脱硝催化剂对例如从发电用燃气轮机或烧煤锅炉等排出废气中含有的氮氧化物进行处理。
背景技术
一般地,用于处理废气中含有的氮氧化物的脱硝催化剂是在二氧化钛上担载钒而成。现有的脱硝催化剂,为了提高其脱硝性能,设法增加催化剂担载量或催化剂中的钒浓度。
本发明人等,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述,通过在陶瓷纤维片材或对其进行成形而加工成蜂窝状的载体上担载二氧化钛,将其浸泡在钒溶液中,使其含浸担载钒的方法,或通过使二氧化钛粉末悬浮在硅溶胶中制成二氧化钛浆,将在该二氧化钛浆中添加钒而制备的浆料担载在上述载体上,来制备脱硝催化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551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上述现有方法中,由于均大量使用材料,因此存在催化剂成本随之上升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脱硝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解决上述现有方法中的问题,能够提高催化剂活性,并且不会伴有催化剂制备成本上升。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人等鉴于上述内容反复潜心研究,结果发现,将使用含有粒径细小的颗粒的材料,用作由作为催化剂有效成分的金属化合物构成的前驱体粉末,由此能够提高催化剂性能,并完成本发明。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权利要求1的脱硝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的发明中,所述脱硝催化剂是在使氮氧化物与作为还原剂的氨一起反应而分解成氮和水时所使用的脱硝催化剂,且催化剂有效成分为氧化钛、钒及钨,该脱硝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的特征在于,钒的前驱体为偏钒酸铵粉末;以累积含有率计,该偏钒酸铵粉末中粒径为10μm以下的颗粒为20%以上。
这里,以累积含有率计,优选偏钒酸铵粉末中粒径为10μm以下的颗粒为25%以上。
权利要求2的发明是上述权利要求1的脱硝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偏钒酸铵粉末是从重油灰等石油类燃烧灰中回收钒而成的再生品。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脱硝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中,所述脱硝催化剂是在将氮氧化物与作为还原剂的氨一起反应而分解成氮和水时所使用的脱硝催化剂,且催化剂有效成分为氧化钛、钒及钨,该脱硝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的特征在于,钒的前驱体为偏钒酸铵粉末;以累积含有率计,该偏钒酸铵粉末中粒径为10μm以下的颗粒为20%以上,因此,根据权利要求1的发明,能够提高脱硝催化剂的催化剂活性,而且起到了不会伴有催化剂的制备成本上升的效果。
权利要求2的发明是权利要求1的脱硝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偏钒酸铵粉末是从重油灰等石油类燃烧灰中回收钒而成的再生品,因此,根据权利要求2,能够提高脱硝催化剂的催化剂活性,而且由于偏钒酸铵粉末是回收再生品,因此起到了使催化剂的制备成本非常低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现有的脱硝催化剂的制备中所使用的偏钒酸铵/AMV(a)粉末的粒度分布测定结果的图表。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脱硝催化剂的制备中所使用的偏钒酸铵/AMV(b)粉末的粒度分布测定结果的图表。
图3是表示用于评价脱硝催化剂性能的脱硝试验装置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本发明的脱硝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所述脱硝催化剂是在将氮氧化物与作为还原剂的氨一起反应而分解成氮和水时所使用的脱硝催化剂,且催化剂有效成分为氧化钛、钒及钨,所述制备方法的特征在于,钒的前驱体为偏钒酸铵粉末,以累积含有率计,该偏钒酸铵粉末中粒径为10μm以下的颗粒为20%以上。
这里,以累积含有率计,优选偏钒酸铵粉末中粒径为10μm以下的颗粒为25%以上。
另外,偏钒酸铵粉末优选从重油灰等石油类燃烧灰中回收钒而成的再生品。
此外,上述脱硝催化剂的催化有效成分中,氧化钛及钒具有主要脱硝催化作用,钨发挥助催化剂的作用。
在图1和图2中,示出2种偏钒酸铵(以下称为AMV)粉末的粒度分布测定结果。
图1所示的AMV(a)粉末是粒径大的现有脱硝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中所使用的偏钒酸铵粉末,基本上不含有粒径为10μm以下的颗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造船株式会社,未经日立造船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1489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按压操作设备
- 下一篇:一种基于电子跨接器线性灭磁回路的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