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层状化合物—金属粒子复合体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使用了该复合体的悬浮液、薄膜及柔性太阳能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18173.5 | 申请日: | 2012-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021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8 |
发明(设计)人: | 山田淳;小川雅司;栗原隆;伊东谦吾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3/44 | 分类号: | C01B33/44;H01L51/42;H01L51/44;H01L51/46;H01L51/48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蒋亭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层状 化合物 金属 粒子 复合体 及其 制备 方法 以及 使用 悬浮液 薄膜 柔性 太阳能电池 | ||
1.一种层状化合物—金属粒子复合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是制备层状化合物与金属粒子的复合体的方法,
该制备方法具备:
在所述层状化合物的层间插入有机离子而形成有机改性层状化合物的步骤,以及
在所述有机改性层状化合物中添加将所述金属粒子作为金属胶体分散于水中而得的金属胶体水溶液、和对于所述金属胶体而言为不良溶剂且在所述有机改性层状化合物的膨润性方面优异的非水溶剂的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状化合物—金属粒子复合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水溶剂与所述金属胶体的SP值之差为9MPa1/2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状化合物—金属粒子复合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除了所述非水溶剂及所述金属胶体水溶液以外,还在所述有机改性层状化合物中添加对于作为所述金属胶体水溶液的溶剂的水和所述非水溶剂这两者的亲和性优异的亲两性溶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层状化合物—金属粒子复合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水溶剂的介电常数低于所述亲两性溶剂。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状化合物—金属粒子复合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粒子含有Au、Ag、Cu、Al及Pt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层状化合物—金属粒子复合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有机离子是在水中为难溶性或不溶性的季铵盐、鏻盐、荧光性的阳离子染料或氧鎓盐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层状化合物—金属粒子复合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层状化合物是属于蒙脱石矿物群或者云母群的层状粘土化合物。
8.一种层状化合物—金属粒子复合体,其是通过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而得到的。
9.一种层状化合物—金属粒子复合体悬浮液,其特征在于,
含有:
权利要求8所述的层状化合物—金属粒子复合体、以及
作为所述层状化合物—金属粒子复合体的分散介质的有机溶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层状化合物—金属粒子复合体悬浮液,其特征在于,
还含有有机色素、空穴输送性物质、p型半导性物质、电子输送性物质、n型半导性物质及交联性物质中的至少一种。
11.一种层状化合物—金属粒子复合体薄膜,其特征在于,
是涂布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层状化合物—金属粒子复合体悬浮液而成的。
12.一种层状化合物—金属粒子复合体多层功能膜,其特征在于,
包含含有多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层状化合物—金属粒子复合体薄膜的层叠体,
多层层状化合物—金属粒子复合体薄膜具有相互不同的特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层状化合物—金属粒子复合体多层功能膜,其特征在于,
包含:
绝缘层,其包含表面电阻为100kΩ/□以上的层状化合物—金属粒子复合体薄膜,
一对介电层,其分别配置于所述绝缘层的表面侧及背面侧,包含表面电阻为1kΩ/□以上且小于100kΩ/□的层状化合物—金属粒子复合体薄膜,以及
集电极层,其配置于最表层,包含表面电阻为10Ω/□以下的层状化合物—金属粒子复合体薄膜。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层状化合物—金属粒子复合体多层功能膜,其特征在于,
在一个所述集电极层及与其相邻的层中,添加有光电转换用的色素。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层状化合物—金属粒子复合体多层功能膜,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绝缘层、或所述绝缘层及所述介电层中,添加有利用所述色素加以光还原的电子接收体。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层状化合物—金属粒子复合体多层功能膜,其特征在于,
具有被所述绝缘层隔开的对称的层结构,
是在一个所述集电极层及与其相邻的层、和另一个所述集电极层及与其相邻的层中,分别添加光谱灵敏度或光吸收波长的极大值相差20nm以上的2种光电转换用的色素而成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大学,未经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18173.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机动车驾驶操控装置
- 下一篇:卡车平衡板簧悬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