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稳定连杆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18359.0 | 申请日: | 2012-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591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黒田茂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G21/055 | 分类号: | B60G21/055;F16C11/0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崔幼平;李婷 |
地址: | 日本神奈***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稳定 连杆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在汽车等车辆上的稳定连杆,尤其是关于稳定连杆的壳体以及支撑杆的改进。
背景技术
稳定连杆是连结悬架装置和稳定器装置的稳定连杆零件。图1是表示车辆的前车轮一侧的大致结构的立体图。悬架装置10设在左右的轮胎30上,具备臂11和压力缸12。臂11的下端部固定在支承轮胎30的轴的轴承部上,压力缸12能够相对于臂11弹性位移。在臂11上设有安装稳定连杆200的托架13。悬架装置10支承向轮胎30施加的车体的重量。稳定器装置20具备具有大致コ字形的杆件21,经由衬套22安装在车体上。稳定器装置20确保车辆的侧倾刚性。
图2是表示稳定连杆200的一部分结构的具体例子的侧剖视图。稳定连杆200具备:柱头螺栓球201,球座301,壳体302,以及防尘罩401。柱头螺栓球201具有一体成形的柱头螺栓部210以及球部220。
柱头螺栓部210具有锥部211,直线部212,以及螺纹部213。锥部211形成在球部220的上端部。在直线部212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形成有凸环部214以及凸部215。在直线部212上的凸环部214以及凸部215之间抵接地固定有防尘罩401的上端部的唇部411。悬架装置10一侧的稳定连杆200的螺纹部213通过螺纹紧固而固定在臂11的托架13上,稳定器装置20一侧的稳定连杆200的螺纹部213通过螺纹紧固而固定在杆件21上。
球座301以及壳体302构成万向地轴支撑柱头螺栓球201的轴支撑部件。柱头螺栓球201的球部220圧入球座301中。在球座301的底面部形成有热铆接部323。壳体302收容球座301。热铆接部323 穿过壳体302的底部的孔部302A而突出,通过其顶端部卡合在壳体302的下表面部上,球座301被固定在壳体302上。防尘罩401的下端部的固定部412被夹持在球座301以及壳体302的凸缘部321,311彼此之间(例如专利文献1、2)。
但是,在稳定连杆中,以往是使用铁作为壳体与支撑杆的材料,但近年来,为了谋求轻量化而提出了例如使用铝(例如专利文献3、4)或树脂(例如专利文献5)的方案。具体地说,在专利文献3、4中,通过将由柱头螺栓球的球部以及球座构成的子组合体作为型芯插入成形模并进向成形模中注入铝合金,一体成形出由铝合金构成的壳体和支撑杆。在专利文献5中,通过向成形模中注入树脂,一体成形出由树脂构成的壳体和支撑杆。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平6-11742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平7-5483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国特开2004-31677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国特开2005-265134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国特开2009-257507号公报。
但是,在如专利文献3~5所示那样一体成形出壳体和支撑杆时变更另一方的壳体相对于一方的壳体的相位角或壳体彼此之间的间隔的情况下,需要准备与各相位角以及各间隔相对应的成形模。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定连杆及其制造方法,能够谋求轻量化,同时不必变更成形模即能够调整壳体的相位角以及壳体彼此的间隔。
本发明的稳定连杆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准备由轻金属或者纤维强化塑料构成的实心的支撑杆或者中空的支撑杆,将支撑杆的端部作为型芯插入成形模,通过向成形模内注入树脂并进行注射成形而成形出壳体,在壳体的成形中,将壳体固定在支撑杆的端部上。
在本发明的稳定连杆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由轻金属或者纤维强化塑料构成的实心的支撑杆或者中空的支撑杆。通过将这种支撑杆的一端部作为型芯插入成形模并进行注射成形,能够在支撑杆的一端部成形出壳体,并且通过将支撑杆的另一端部作为型芯插入成形模并进行注射成形,能够在支撑杆的另一端部成形出壳体。
在这种壳体的成形中,由于通过注射成形注入的树脂成形收缩,所以支撑杆的两端部向壳体上的固定牢固。在这种情况下,当然能够使用两个成形模,在支撑杆的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同时成形出壳体,也能够使用一个成形模,依次在支撑杆的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成形出壳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发条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发条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1835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