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袋型二次电池的密封方法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80023433.8 | 申请日: | 2012-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631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郑炳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SK新技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2/08 | 分类号: | H01M2/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雪;田军锋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密封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袋型二次电池的密封方法及装置,且更具体地涉及下述袋型二次电池的密封方法及装置:该袋型二次电池包括袋和设置成用于与袋电气连接的电极突耳,其中,在将袋型二次电池密封时,加热电极突耳,使得热量可以供应至结合于袋的密封部分的结合表面与电极突耳之间的突耳密封剂。
背景技术
总体上讲,随着诸如数字摄像机、移动电话、便携式电脑、混合动力汽车等技术领域的发展,已经积极地进行了对不同于一次电池的能够充电和放电的二次电池的研究。二次电池的示例包括镍镉电池、镍金属氢化物电池、镍氢电池以及锂二次电池。在这些电池之中,锂二次电池用作便携式电子装置的供电装置,或者多个锂二次电池彼此串联地连接从而用于高输出的混合动力汽车。由于这种锂二次电池具有比镍镉电池或镍金属氢化物电池的操作电压高出三倍的操作电压,并且在每单位重量的能量密度特性方面更优于镍镉电池或镍金属氢化物电池,因此锂二次电池的使用已经快速地增加。
如上所述的锂二次电池可以制造成多种类型。作为锂二次电池的典型类型,存在主要用于锂离子电池的圆柱形类型和棱柱形类型。最近已经引起关注的锂聚合物电池被制造成具有挠性的袋型。如上所述的袋型锂聚合物电池(以下称为“袋型二次电池”)在其形状方面比较自由。
图1是通常的袋型二次电池10的密封方法和装置20的侧视图。
参照图1,通常的袋型二次电池10构造成包括袋1和设置成用于与袋1电气连接的电极突耳2。袋1在其打开的状态下被注入有电解质,并且电极突耳2形成有密封部分3,在突耳2从袋1中的电极延伸成从袋1向外突出的状态下,将密封部分3密封使得袋1封闭。在该构型中,袋密封剂4(即,能够使至少两个表面彼此结合并且能够用作屏障或保护覆层的材料)涂覆在密封部分3的结合表面上,并且突耳密封剂5涂覆在电极突耳2的结合表面上。使袋密封剂4和突耳密封剂5熔融以使袋1封闭的密封装置20是以预定的时间将预定的热量和压力施加至密封部分3的两侧的密封杆。
如上所述的袋密封剂4和突耳密封剂5可以是相同的封闭材料,这种封闭材料可以是具有139至143℃的熔融温度的聚丙烯。然而,当袋型二次电池10的电流容量增加时,即使提高压力和时间的设定条件而将密封装置20的设定温度维持在高于143℃的温度下,仍然不易于满足使袋型二次电池10的电解质不泄漏的密封条件。原因在于:当袋型二次电池10的电流容量增加时,袋1的尺寸增加,使得由密封装置20施加至密封部分3的热量在该热量使突耳密封剂5熔融之前被袋1中的电极吸走。
如上所述,当袋型二次电池10电流容量增加时,袋1的尺寸增加,并且由密封装置20施加至密封部分3以使突耳密封剂5熔融的热量被袋1中的电极吸走,使得不易于满足袋型二次电池10的密封条件。另外,设备成本和密封处理时间随着用于将密封部分3密封的密封杆30的压力和时间的设定条件增加而增加。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袋型二次电池的密封方法和装置,该袋型二次电池包括袋和设置成用于与袋电气连接的电极突耳,其中,在将袋型二次电池密封时,对电极突耳进行加热使得热量可以被供应至结合于袋的密封部分的结合表面与电极突耳之间的突耳密封剂。
【技术方案】
在一个总体方面,涉及袋型二次电池的密封方法,该袋型二次电池包括袋、从袋中的电极延伸成从袋向外突出以用于电气连接的电极突耳、以及在电解质注入至袋中之后被密封以使袋封闭的密封部分。所述袋型二次电池的密封方法包括:加热电极突耳使得热量被供应至结合于密封部分的结合表面与电极突耳之间的突耳密封剂;以及将密封部分密封。
在另一个总体方面,涉及袋型二次电池的密封装置,该袋型二次电池包括袋、从袋中的电极延伸成从袋向外突出以用于电气连接的电极突耳、以及在电解质注入至袋中之后被密封以使袋封闭的密封部分。所述袋型二次电池的密封装置包括:紧密地粘附至密封部分的两侧以对密封部分进行加热以及加压的一对密封杆;以及紧密地粘附至电极突耳的两侧以加热电极突耳的一对加热杆。
密封杆加热密封部分的温度可以为185至195℃。
加热杆加热电极突耳的温度可以为185至195℃。
【有利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SK新技术株式会社,未经SK新技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2343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