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轮毂轴承、减速机构以及轮内马达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23456.9 | 申请日: | 2012-0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341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郡司大辅;松田靖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K7/00 | 分类号: | B60K7/00;B60B35/14;B60L15/00;F16C19/08;F16C19/18;F16C33/58;F16C35/06;F16C35/067;F16H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轮毂 轴承 减速 机构 以及 马达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毂轴承、减速机构以及驱动电动车辆的轮内马达,该轮毂轴承与车轮相连结。
背景技术
将电动车辆驱动装置中特别是直接驱动轮子的电动车辆驱动装置称作轮内马达。这里所说的轮内马达是设置在电动车辆所具有的轮子的附近的驱动装置。另外,轮内马达也未必一定收纳在轮子的内部。轮内马达需要配置在轮子的内部或轮子的附近。但是,轮子的内部、轮子的附近是比较狭窄的空间。因此,要求轮内马达小型化。
这里,轮内马达通过将其所产生的驱动力传递到车轮,使车轮旋转。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利用传递构件将由电动机主体产生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轮子的机构。传递构件具备:驱动轴,其传递电动机主体的驱动力;轮毂,其将传递到驱动轴的驱动力传递到轮子。轮毂是轴承,外圈与驱动轴及轮子相连结,内圈固定于电动机壳体。
有具有减速机构形式的轮内马达和不具有减速机构的直接传动形式的轮内马达。具有减速机构形式的轮内马达易于在电动车辆起步加速时、上坡时(攀登坡道时)确保充分的转矩,以驱动电动车辆。但是,具有减速机构形式的轮内马达由于借助减速机构将转矩传递到轮子,所以产生减速机构上的摩擦损失。具有减速机构的轮内马达的电动机的输出轴的转速始终比轮子的转速快。因此,具有减速机构形式的轮内马达特别是在电动车辆高速行驶时,能量的损失因减速机构上的摩擦损失而增大。
另一方面,直接传动形式的轮内马达由于不借助减速机构就将转矩传递到轮子,所以能够减少能量的损失。但是,直接传动形式的轮内马达不能利用减速机构增大转矩。由此,直接传动形式的轮内马达难以在电动车辆起步加速时、上坡时确保充分的转矩,以驱动电动车辆。作为为了驱动电动车辆而确保充分的转矩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不是轮内马达,而是具有减速机构和2个电动机的技术,该减速机构具有行星齿轮机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9218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081932号公报
如专利文献1所述,轮内马达使用轮毂轴承,将轮毂轴承的内圈固定于电动机壳体,从而能够以可将驱动轴和轮子作为旋转轴中心进行旋转的状态,将驱动轴和轮子支承于电动机壳体。由此,能够减小驱动轴与轮子的连结部分、即动力的传递路径的负荷。这里,专利文献1所述的轮毂轴承的构造的装置结构复杂,所以不易组装。
专利文献2所述的技术具有动力循环路径。专利文献2所述的技术先在动力循环路径内将转矩转换为电力,随后将该电力重新转换成转矩。因而,专利文献2所述的技术需要在动力循环路径内设有发电机和电动机。但是,如上所述要求电动车辆驱动装置小型化,轮内马达很难在轮子的附近确保用于设置发电机和电动机的空间。另外,专利文献2所述的技术是将动力转换为电力,再将电力转换为动力。因此,专利文献2所述的技术在进行能量的转换时发生能量的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组装、易于安装在轮子及驱动源侧的传递机构的轮毂轴承、减速机构以及能减少能量的损失的轮内马达。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达到目的,本发明的轮毂轴承与轮子和支承机构相连结,该轮毂轴承以能够将旋转轴作为中心进行旋转的状态将上述轮子支承于上述支承机构,该轮毂轴承的特征在于,该轮毂轴承包括:内圈部,其固定于上述支承机构;外圈部,其与上述轮子相连结;滚动体,其配置在上述内圈部与上述外圈部之间,将上述外圈部和上述内圈部支承为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进行相对旋转,上述外圈部包括:外圈构件,其与上述滚动体相接触;轮缘,其与上述轮子相连结;固定机构,其用于将上述外圈构件固定于上述轮缘,上述内圈部包括:第1内圈构件,其固定于上述支承机构;第2内圈构件,其套在上述第1内圈构件的外周面;锁紧螺母,其配置在上述第1内圈构件的外周面的比上述第2内圈构件靠上述轮子侧的位置上,该锁紧螺母与上述第1内圈构件螺纹配合,上述锁紧螺母的在与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的远离上述轮子的一侧的端面的位置,位于比上述外圈构件的与上述轮缘相接触的接触面靠上述轮子侧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精工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精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2345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