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侧面安全气囊模块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25961.7 | 申请日: | 2012-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620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B·勒斯克;王彬;布赖恩·恰赫;B·W·史密斯;C·理查兹;路易斯·米勒;马克·S·哈特菲尔德;B·R·加内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托里夫ASP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207 | 分类号: | B60R21/207;B60R21/215;B60R21/217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王昭林 |
地址: | 美国***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侧面 安全气囊 模块 组件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1年7月11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13/179,801的优先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大体上涉及对机动车辆的乘员用作撞击保护装置的安全气囊。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具有气体发生器和折叠安全气囊的侧面安全气囊模块,该侧面安全气囊模块容纳在车辆座椅的靠背(也被称为座椅靠背)中。当感测到撞击,相关的气体发生器由从车辆的电子控制单元接收到的电信号激活时,安全气囊展开到机动车辆的内部。
背景技术
侧面安全气囊模块的常见设计包括气体发生器,该气体发生器被安装在车辆座椅靠背的侧面支撑部中的腔体内部。气体发生器被安装在座椅腔体的后部并向车辆向前的方向喷射充气气体。在座椅腔体中,折叠的安全气囊围绕并附接至气体发生器设置。座椅腔体由美观的塑料材料的模制壳制成的外盖封住,将安全气囊模块隐藏起来。外盖具有厚度减小的刻意弱化的接缝或线,这种接缝或线被设计成在气体发生器对安全气囊充气时破开。
上文描述的已知的安全气囊布置(其中气体发生器被安装在车辆座椅靠背的侧面支撑部中)具有如下缺点:气体发生器的每个部分都必须单独地附接到座椅腔体内部的紧固结构,该紧固结构不易于接近进行组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去掉模块外壳并将导向板(deflector plate)和A级盖子集成起来。
下文的措施可以实现上述目的。安全气囊模块组件包括具有所谓的A级表面的模制塑料盖子,A级表面构成盖子的外部且在座椅安装之后对乘员是可见的。相对于盖子的A级表面,由金属或高强度塑料制成的安全气囊支托部的底板被模制或稳固地连接到盖子。紧固支架与底板整体成型。包括具有紧固件的气体发生器的安全气囊被预先包装在软包中。软包被盖物覆盖,盖物由薄织物或无纺布织物材料、塑料或金属薄片覆盖物制成,紧固件穿透盖物材料。盖物具有指定的弱化材料的撕开线或撕开接缝。盖物还可以仅仅是带子或片状物,用来将组件固定在一起且不需要撕开接缝。紧固件和紧固支架构造为将软包附接到安全气囊支托部。
根据下文对附图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进一步的细节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示出当前被包在软包内的安全气囊和气体发生器的子组件;
图2示出被包在软包内的图1的子组件;
图3示出具有附接底板的盖子,其包括具有集成的紧固支架的安全气囊支托部;
图4示出图3的安全气囊支托部的不同视图;
图5示出被附接到安全气囊支托部的紧固支架的图1的软包;
图6示出穿过靠背的剖面图,该靠背具有被安装的图1-4的侧面安全气囊模块;
图7示出在靠背中安装侧面安全气囊模块的可选布置的细节。
具体实施方式
图1-4详细示出了组装如图5所示的侧面安全气囊模块10的步骤,从图1和图2中示出的安全气囊软包12开始。软包12以具有第一片状物16、第二片状物17、和第三片状物18的盖物13为特点,并包裹折叠的安全气囊15和气体发生器14。两个连接到气体发生器14的螺纹紧固螺栓20从内侧向外侧穿透盖物13的三个片状物16-18。第一片状物16在第一方向包住并盖住其中一个紧固螺栓20,该紧固螺栓20穿过相应的孔19穿过第一片状物16伸出。第二片状物17在相反于第一片状物16的方向包住,与第一片状物16部分重叠,且具有两个勾在两个螺栓20上的孔19。第三片状物18向与第一片状物16相同的方向延伸,与第二片状物17部分重叠。第三片状物18具有一个孔19,该孔19附接到第一片状物16剩下的螺栓20。盖物13由织物、无纺布纺织材料、塑料、或金属薄片制成,且在盖物13中包括特意弱化的接缝21,该接缝21被设计成当气体发生器14使盖物13内的安全气囊15充气时可以撕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托里夫ASP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奥托里夫ASP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259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