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电力传送装置以及电力接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26670.X | 申请日: | 2012-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632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司城徹;佘元峰;尾林秀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 |
主分类号: | H04B5/00 | 分类号: | H04B5/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肖靖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 电力 传送 系统 装置 以及 接收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并且要求2011年9月26日提交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第2011-209904号的优先的利益,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的方式包含于本文中。
技术领域
这里描述的实施方式一般地涉及无线电力传送。
背景技术
以往,已经提出了一种通过耦合在具有相同谐振频率的电力传送谐振器和电力接收谐振器之间的磁场无线地传送电力的系统。但是,这样的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的效率受到电力传送谐振器和电力接收谐振器之间的互感影响。例如,电力传送的效率可能根据传送条件的改变而降低。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n.PCT国际公开第2009-501510号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Wireless Power Transfer via Strongly Coupled Magnetic Resonances”,Science,2007年7月6日:Vol.37No.5834pp.83-86
非专利文献2:Hermann A.Haus and Weiping Huang,“Coupled-Mode Theory”,Proceedings of the IEEE,Vol.79,No.10,1991年10月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的图。
图2示出不具有调整电路和互感调整器的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的图。
图3是示出图2的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的等效电路的图。
图4是示出图3所示的等效电路的传送效率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5是图1的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的等效电路。
图6是示出图5所示的等效电路的传送效率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7是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电力传送系统。
图8是根据第3实施方式的无线电力传送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在以下的描述中,相同的元素分别以相同的参考符号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一般而言,根据一个实施方式,一种无线电力传送系统,包括:第1谐振器、第2谐振器、调整电路和调整器。第1谐振器包括第1电感器并具有第1谐振频率。第2谐振器包括第2电感器并具有第1谐振频率。调整电路包括:第3电感器,通过第1互感所伴随的耦合从第1电感器接收交流电力;第4电感器,通过第2互感所伴随的耦合向第2电感器传送交流电力;以及电容器,与第3电感器和第4电感器串联连接。调整器调整第1互感和第2互感中的至少一个。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电力传送系统包括:谐振器100(电力传送侧)、调整电路300、谐振器200(电力接收测)以及互感调整器400。谐振器100被包含在电力传送装置中。谐振器200被包含在电力接收装置中。调整电路300被包含在电力传送装置或电力接收装置中。
谐振器100包括电感器101和电容器102,并具有预定的谐振频率(=ω0)。电感器101的电感等于L1,电容器102的电容等于C1。谐振频率(=ω0)由谐振器100的电感(=L1)和电容(=C1)确定。
一般地,可以通过谐振器的寄生电容器来补偿谐振器的电容。在该情况下,可以从谐振器的构成部件中省略作为电路元件的电容器。例如,如果谐振器包括与自谐振电感器对应的电感器,则作为电路元件的电容器可能变得没有必要。
谐振器200包括电感器201和电容器202,并具有预定的谐振频率(=ω0)。电感器201的电感等于L2,电容器202的电容等于C2。谐振频率(=ω0)由谐振器200的电感(=L2)和电容(=C2)确定。即,C2L2=C1L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未经株式会社东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2667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