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透明导电性层叠体及透明触摸屏无效
申请号: | 201280027644.9 | 申请日: | 2012-04-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975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今村公一;伊藤晴彦;池田幸纪;木村和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帝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B5/14 | 分类号: | H01B5/14;B32B7/02;B32B27/30;G06F3/041;H01B13/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高旭轶;孟慧岚 |
地址: | 日本大阪***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明 导电性 层叠 触摸屏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明触摸屏的电极基板用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此外,本发明涉及具有该透明导电性层叠体的透明触摸屏。
背景技术
作为人机界面的一种,多使用实现交互式输入方式的透明触摸屏。透明触摸屏根据位置检测方式的不同,有光学方式、超声波方式、电容方式、电阻膜方式等。特别是电容方式和电阻膜方式的一部分用透明导电性层叠体构成,该透明导电性层叠体是在透明有机高分子基板的至少一个面上层叠透明导电层等而成。
这里,作为透明有机高分子基板,通常使用三乙酰纤维素(TAC)之类的纤维素系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之类的聚酯系膜、聚碳酸酯系膜、非晶性聚烯烃系膜等具有高透明性的有机高分子基板。
这些透明有机高分子基板由于表面硬度低、容易损伤,因此将透明有机高分子基板的表面用被称为固化树脂层的树脂层涂布。已知该固化树脂层不仅对于透明有机高分子基板的表面的保护有效,而且对于透明有机高分子基板的表面上存在的微细的伤痕的填补、平坦化也有效。
但是,将透明有机高分子基板用坚硬的固化树脂层涂布的层叠体与未用坚硬的固化树脂层涂布的透明有机高分子基板本身相比,脆性更高,因此有在弯曲时断裂的问题。该倾向在使用低分子量的聚碳酸酯树脂、非晶性聚烯烃的透明有机高分子基板等机械强度低的基板时显著,认为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层叠体的断裂导致制造透明触摸屏时的操作性的下降,而且特别是作为要求机械强度的电阻膜方式的触摸屏用基板是致命的。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会因弯曲而发生开裂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此外,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具有该透明导电性层叠体的透明触摸屏。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进行了认真研究,结果发现,将层叠体弯曲时的断裂是由于固化树脂层的裂纹形成的冲击引发基材的开裂而发生的。本发明人还发现,通过使用具有特定的特性的树脂组合物来形成固化树脂层,能实现在保持表面的保护功能的同时不会发生层叠体的断裂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从而完成了下述本发明。
<1>一种透明导电性层叠体,其是在透明有机高分子基板的至少一个面上层叠有固化树脂层和透明导电层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其中,
构成所述固化树脂层的树脂组合物在以ISO14577-1:2002为基准的、压痕硬度试验(试验载荷:1mN)中,对于5μm厚的固化树脂层具有55%以下的以下式表示的恢复率(ηIT):
ηIT = W弹性 / W总计 × 100(%)
(式中,
W弹性: 通过弹性回复形变所作的压痕功量(Nm)
W总计: 机械性的压痕功量(Nm))。
<2>上述<1>项所述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其中,所述恢复率(ηIT)为30%以上。
<3>上述<1>或<2>项所述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其中,构成所述固化树脂层的树脂组合物在以ISO14577-1:2002为基准的、压痕硬度试验(试验载荷:1mN)中,对于5μm厚的固化树脂层具有3000N/mm2以上的压痕弹性模量。
<4>上述<1>~<3>项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其中,构成所述固化树脂层的树脂组合物是含有下述成分(A)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
(A)使下述(a1)~(a3)反应而成、并且重均分子量(GPC测定、聚苯乙烯换算)为2500~5000的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
(a1)碳数为1~5的直链状二元醇、
(a2)脂环族系二异氰酸酯、以及
(a3)单羟基聚(甲基)丙烯酸酯。
<5>上述<4>项所述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其中,构成所述固化树脂层的树脂组合物是含有上述成分(A)和下述成分(B)、并且其配比(质量)[(A)/{(A)+(B)}]为0.6~1.0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
(B)分子内具有3个以上的(甲基)丙烯酰基的聚酯聚(甲基)丙烯酸酯单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帝人株式会社,未经帝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2764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薄膜光电转换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生物体识别装置